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穀雨     
瀏覽人次:1340 收藏人次:354628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地球運行至春分點後三十度,或冬至點後一百二十度,落在國曆四月十九、二十或二十一日。
    
瀏覽人次:20536 收藏人次:3988563
糧食作物的總稱。如:「五穀」、「百穀」、「稻穀」。
    
瀏覽人次:15265 收藏人次:15490759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而降落的小水滴。如:「下雨」、「雨水」、「梅雨」、「風雨交加」。
舊雨:指老朋友。如:「舊雨新知」、「舊雨重逢」。
下雨。用於文言文中。如:「雨我公田」。
落下、降落。用於文言文中。如:「雨雪」。
潤澤。如:「夏雨雨人」。
驚蟄     
瀏覽人次:28939 收藏人次:926079
. 第三類表現自然生物因氣候變化而呈現的生息情況,如驚蟄、小滿…等4. 第四類表示降雨、雪的程度,如穀雨、大雪…等(註2)而驚蟄在此四類分類中恰如以上所言,屬於第三類。 驚蟄神雷動連連,自然令人聯想到的是有著張鳥嘴的雷公神,由於民間藝術家依照節氣特性,塑造出代表各節氣的形象,因此雷公自然而然的為此代表形象。 與「驚蟄」有關的俗諺1.「驚蟄聞雷米似泥」:如果在驚蟄當天聽聞雷聲是為好兆,在節氣日到之前則反之,今年節氣無誤的話,表是今年將是豐收年。2.「未驚蟄先打雷,會有四九日烏」:如果在驚蟄前即開始雷聲隆隆,表示今年將是多雨...
    
瀏覽人次:18466 收藏人次:5136459
6.真、確實。《遼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紀.贊曰》:「太祖、太宗乘百戰之勢,輯新造之邦,英謀叡略,可謂遠矣。」《水滸傳》第七三回:「穀雨初晴,可是麗人天氣。」
芒種     
瀏覽人次:6885 收藏人次:0
. 第三類表現自然生物因氣候變化而呈現的生息情況,如驚蟄、小滿…等4. 第四類表示降雨、雪的程度,如穀雨、大雪…等(註2)如上所舉例,芒種歸第三類。 芒種神民間藝術家依照節氣特性,塑造出代表各節氣的形象,而由於過此節種植的作物,存活機率甚低,在台灣剛好稻子收割的時候,所以芒種神以牧童持稻穗來代表這節氣的特色。 與「芒種」有關的俗諺「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意指芒種這天下雨,五月將多雨,六月則會乾旱「芒種蝶仔討無食」:言指蝴蝶因百花期已過,無花粉可採。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芒種英文關鍵字:Grain in Ea...
清明     
瀏覽人次:3192 收藏人次:0
、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宮、無射、應鐘十二種聲響組成。(註1)三月為辰月,節氣清明、穀雨為夬卦,外為兌,兌為澤,內為乾,乾為天,澤天夬一卦,表現出地球的氣候,與生活息息相關,意指強大的陽能戰勝弱小的陰能。在此兩節氣,律呂所發之聲也正為姑洗之音。 性質「清明」屬於節氣,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始有二十四節氣完整的記載,制立春為陰曆正月節(節氣),雨水為正月中(中氣),以此類推。但後人皆統稱此十二節氣加上十二中氣為二十四節氣,並且沿用至今。另外,二十四節氣歷經各朝,在漢朝終於制定完成...
彤管     
瀏覽人次:2933 收藏人次:0
3.指畫筆。明.唐寅〈題牡丹畫〉詩:「穀雨花枝號鼠姑,戲拈彤管畫成圖。」
處暑     
瀏覽人次:2643 收藏人次:246783
. 第三類表現自然生物因氣候變化而呈現的生息情況,如驚蟄、小滿…等4. 第四類表示降雨、雪的程度,如穀雨、大雪…等(註2)按此分類,處暑屬於第二類別。 處暑神民間藝術家依照節氣特性,塑造出代表各節氣的形象,處暑火神形象令人有種暑熱氣氛即將殆盡,慢慢收斂於其背後。 與「處暑」有關的俗諺「播田播到處暑過,卡贏過擔什貨」:桃竹苗客家地區認為,插秧若能差到處暑過後,其利潤好過挑百貨沿街叫賣。「處暑處暑,熱死老鼠」:雖然氣候轉涼,但在亞熱帶地區,仍然十分悶熱,因此有此俗諺產生。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處暑英文關鍵字:the Limit...
冬至     
瀏覽人次:1945 收藏人次:1272016
. 第三類表現自然生物因氣候變化而呈現的生息情況,如驚蟄、小滿…等4. 第四類表示降雨、雪的程度,如穀雨、大雪…等(註2)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故屬於第一類。 冬至神由於台灣人視冬至為大節,故民間塑造冬至神的樣貌,自然選擇為如朝廷重臣的樣貌,冬至神便是手持笏板,氣勢穩重之文官像。 與『冬至』有關的俗諺「冬至天晴無日色,來年定喟太平歌」:冬至日,若非晴而陰,來年推測是太平。「冬節在月頭,要寒在年兜;冬節在中央,無雪閣無霜;冬節在月尾,要寒正二月。」:冬至如在月初,推測年底會很寒冷;冬至如在月中旬,推測當年冬天很少有霜雪;冬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