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非災     
瀏覽人次:138 收藏人次:0
意外的災禍。《董西廂》卷四:「當日全家遇非災,夫人心下驚駭。」也作「飛災」。
橫禍非災     
瀏覽人次:187 收藏人次:0
意外的災禍。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我將這合扇刀舉起劈他腦蓋,我教你目前見橫禍非災。」也作「橫禍飛災」、「橫災飛禍」、「橫殃飛禍」。
    
瀏覽人次:12268 收藏人次:4766814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錯、過失。如:「是非」。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非洲的簡稱。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瀏覽人次:9245 收藏人次:5349498
禍害。如:「水災」、「旱災」、「火災」、「招災惹禍」。
受到禍害的。如:「災民」、「災區」、「災情」。
引狼入室     
瀏覽人次:6612 收藏人次:266926
狼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形狀似犬,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像這樣凶猛的動物,如果引到了家裡,當然會為自己帶來可怕的災禍。如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過,便是引得狼來屋裡窩。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便是女主角因為不想被逼婚,所以告訴對方如果娶了自己,就好像引了一隻狼到屋裡,一定會有是非橫禍。後來「引狼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招其禍。同樣的用法也見於元.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裡窩,尋的蚰蜒鑽耳朵。」可知在元代時這已經成為共同的用法。到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五.黎氏》中,更是具體地敘述了一個「引狼入室」故事。...
傷懷     
瀏覽人次:712 收藏人次:0
觸動情懷而有所感傷。《詩經.小雅.白華》:「嘯歌傷懷,念彼碩人。」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包拯暗暗傷懷,蝴蝶曾打飛來,休道人無生死,草蟲也有非災。」
莊主     
瀏覽人次:461 收藏人次:0
2.主持、策劃。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二折:「不是我自說口自莊主自邀買,我是那那吒社裡橫禍來的非災。」
引虎入室     
瀏覽人次:379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引狼入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狼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形狀似犬,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像這樣凶猛的動物,如果引到了家裡,當然會為自己帶來可怕的災禍。如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過,便是引得狼來屋裡窩。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便是女主角因為不想被逼婚,所以告訴對方如果娶了自己,就好像引了一隻狼到屋裡,一定會有是非橫禍。後來「引狼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招其禍。同樣的用法也見於元.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裡窩,尋的蚰蜒鑽耳朵。」可知在元代時這已經成為共同的用法。到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五.黎氏...
引賊入家     
瀏覽人次:332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引狼入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狼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形狀似犬,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像這樣凶猛的動物,如果引到了家裡,當然會為自己帶來可怕的災禍。如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過,便是引得狼來屋裡窩。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便是女主角因為不想被逼婚,所以告訴對方如果娶了自己,就好像引了一隻狼到屋裡,一定會有是非橫禍。後來「引狼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招其禍。同樣的用法也見於元.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裡窩,尋的蚰蜒鑽耳朵。」可知在元代時這已經成為共同的用法。到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五.黎氏...
引盜入闥     
瀏覽人次:307 收藏人次:149001
此處所列為「引狼入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狼是一種肉食性動物,形狀似犬,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像這樣凶猛的動物,如果引到了家裡,當然會為自己帶來可怕的災禍。如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過,便是引得狼來屋裡窩。俺這粉面油頭,便是非災橫禍。」便是女主角因為不想被逼婚,所以告訴對方如果娶了自己,就好像引了一隻狼到屋裡,一定會有是非橫禍。後來「引狼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招其禍。同樣的用法也見於元.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裡窩,尋的蚰蜒鑽耳朵。」可知在元代時這已經成為共同的用法。到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五.黎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