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53.39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速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學名詞。速率是一個從事運動(旋轉)的物體,其距離(實際旋轉的度)相對於時間的變化率,亦即距離對時間之曲線的微分。對於距離對時間曲線上的任何一點,求出其切線的斜率,即代表速率。它是一個純量,只以大小代表旋轉的快慢,而不管方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占候法,以五音占風而定吉凶。《後漢書.卷三○下.郎顗傳》:「父宗,字仲綏,學京氏易,善風。」《三國演義》第六九回:「及稍長,即深明周易,仰觀風,數學通神,兼善相術。」
2.笛聲。
好望(Cape of Good Hop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鑽牛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思想固執,自陷於困苦的境地。如:「事情過去就算了,你可千萬不要鑽牛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rastes cerastes (Linaeus, 1758)
小型蛇,體形粗短,頸細,頭部寬大呈三形,體背鱗片粗糙且具明顯的稜脊,眼部的眶上鱗特化為狀突起。體色多為土黃色、淺黃色、淺棕色,並夾雜著不規則的橫紋與斑紋,在沙漠中乃是最佳的保護色,極不易被發現。
非洲北部。
棲息於沙漠地區,平時將身軀埋於一層薄沙土之下,僅露出頭部和雙眼,一方面可躲避敵害,另一方面亦可等待獵物經過而捕食之。蝰以蜥蜴和小型哺乳類為食,當遭遇侵擾時,蝰會脹縮身體,使具有稜脊的鱗片互相摩擦以發出刺耳的聲響作為警示。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蝮蛇科 (Family Viperidae)
色背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色背景(或譯為色組合)係指一個特殊社會地位所涉及的其他色關係,亦即與一個特殊地位為中心有關的一系列相關色的總和。例如一個家庭主婦不僅要面對翁婆,形成婆媳關係;而且要面對丈夫與子女,形成夫婦關係與母女(子)關係。因此家庭主婦不是一個單一的色,而是一系列相關的色,此種複雜的色關係即所謂色背景。同理,一位教師必須面對學生、上司與下屬、家長、校長及其他同事,形成師生關係、同事關係,以及教師與家長等複雜的色關係。此外,教師還必須面對教育行政官員及地方人士成相關團體,構成一組複雜的色關係網。
  色背景係社會結構的一項基本特性,換言之,一個社會地位所涉及的通常不是單一的...
合恩(Cape Hor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通閃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通閃石的英文名稱Hornblende,係源自古代的德語,意指產在礦床內卻不能提鍊金屬的一種黑色粒狀礦物。晶體多呈長柱狀,柱體常和{010}與{100}形組合,所以橫斷面有時會出現假六方狀。顏色為暗綠、暗褐至黑色,在{110}面上有完全解理,交呈56°和124°。 普通閃石是中酸性火成岩和一些變質岩(如閃石岩、閃石片岩)中的重要組成礦物。在台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的安山岩中,便常含有普通閃石斑晶。此外,在世界一些地區的輝長岩中,可以發現具有輝石假象的纖維狀普通閃石,此乃原生的輝石被閃石所取代的緣故,又稱為纖閃石(Uralite)。
烏伊蘭擬金眼鯛(三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mpheris oualensis (Cuvier, 1831)
本種的特徵為體高呈卵圓形或菱形,鱗片大部分為圓鱗,體為淺茶褐色帶紅色或銀紫色,且胸鰭基底有1黑斑。前鰓蓋骨後緣有1~3枚強棘,臀鰭具38~43枚軟條。成魚體長可達20公分。
從日本南部的琉球到西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區。台灣南北之珊瑚礁均有分布。水深從潮間帶到25公尺深之沿岸岩礁區水域有洞穴或礁穴處。
為夜行性魚類,白天時常成群棲息在珊瑚礁區較大的洞穴內,在水層中緩緩地游動。晚上則成群到水層中覓食浮游動物。
過去在台灣南部有當地漁民用流刺網或手釣捕食,在漁市場則甚少見到。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擬金眼鯛科(Family Pempheridae),Sweeper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Heterodontus zebra (Gray, 1831)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較小且不呈圓形,體背中線具明顯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相對;臀鰭外遠在尾鰭下葉起點之前,臀鰭基底末端與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為臀鰭基底長的兩倍以上。體表具12條橫向之帶狀棕色或黑色斑紋,無點狀斑。
於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尼沿海及澳洲北部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雖為常見的種類,不過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十分有限,只知其為底棲種類,出現在陸棚區域,棲息水深可達50公尺深,卵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122公分,雄魚成熟體長84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