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24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連篇累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連篇累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隋書.卷六六.李諤列傳》載,李諤是隋代著名的文人,十分受到隋文帝的重用,被授與治書侍御史的官職,又被封為南和伯。他為人正直,通達時務,很受眾人的推崇。他的學問和口才都很好,對任何時事不滿就寫文章上書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文帝幾乎都會接納。李諤看到當時人所寫的文章,多半承襲六朝的風格,詞藻雖華麗,但內容卻十分空洞。於是上書皇帝,說明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古時候風行教化,人人知書達禮,寫的文章都能表達美德與大道。但是到了後來,禮教漸漸衰落,為文不再注重道理,只知計較字詞的運用,內容也不外乎是形容風花雪月。李諤認為這種風氣對社會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應該立即矯...
金銷眾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縮屋稱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古代顏叔子於風雨之夕,接納因房屋倒塌的鄰家寡婦,使婦執燭,火盡,又折取屋木以燃燒,以示光明磊落。典出《詩經.小雅.巷伯》:「哆兮哆兮,成是南箕」句下漢.毛亨.傳。後用以比喻在婦女危難時不加侵犯。《北齊書.卷五.廢帝帝紀》:「顏子縮屋稱貞,柳下嫗而不亂,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也。」
天然國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中書舍人:職官名。中書省的屬官。西晉初設置,歷代名稱和職務不盡相同。唐時掌管詔令、侍從、宣旨和接納上奏文表等事。簡稱為「中書」。 (4) 李正封:西元771∼844,字中護,唐京兆人。憲宗元和二年進士,曾任中書舍人。工詩,其〈牡丹〉詩盛傳都下,推為首出。〔參考資料〕 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韻〉詩(據《全唐詩.卷四四八.白居易》引)曄曄復煌煌,花中無比方。豔夭宜小院,條短稱低廊。本是山頭物,今為砌下芳。千叢相向背,萬朵互低昂。照灼連朱檻,玲瓏映粉牆。風來添意態,日出助晶光。漸綻臙脂萼,猶含琴軫房。離披亂剪綵,斑駮未勻妝。絳焰燈千炷,紅裙妓一行。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恐合栽金闕,思將獻...
迎刃冰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旺盛,如果趁機伐吳,就像用刀劈開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前面幾節,下面也會順著刀勢輕易地劈開了」。晉武帝接納了杜預的建議,繼續進攻吳國,果然節節順利,很快地滅了吳國。後來「迎刃而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戰事進展順利。亦用來比喻事情很容易解決。
放虎遺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奇謀良策,諸葛亮曾稱讚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4) 內:音ㄋㄚˋ,通「納」,接納。 (5) 張魯:字公祺,東漢末沛國豐人,生卒年不詳。獻帝初平二年,創五斗米道教民,據巴、漢三十年,附者甚眾。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魯出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卒諡原。 (6) 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李膺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李膺於朝政混亂時,仍能抱持風紀法度,名望甚高。士人為其接納引薦者,猶如鯉躍龍門。典出《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後以譽稱德高望重的門第,或代指高官厚爵。唐.杜牧〈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今之置第乃獲舊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歎詠不足輒獻此〉詩:「昔為揚子宅,今是李膺門。」唐.貫休〈送友生入越投知己〉詩:「知將刖足恨,去擊李膺門。」
一語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言九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後來「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
招降納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招收接納敵方來投降、願歸順的人。《三國演義》第二回:「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
不可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用常理去判斷、接納。如:「對於這麼小的事,生如此大的氣,簡直不可理解。」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