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265.6249 ms
共 12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非洲的圖書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洲是全球僅次於亞洲的第二大陸,北起地中海濱,南至好望角,面積為30,290,000餘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原為各國屬地的非洲國家紛紛獨立,目前是全球國家數目最多的一洲,若依地區來畫分,則可分為北非的阿拉伯國家、法語中非、英語中非及南非。
非洲各國中,以埃及最早開始圖書館事業,法老時代(距今約6,000年)即有圖書館方面的記載;突尼西亞於1393年開始創建圖書館;南非則於18世紀中葉建立第一所圖書館;19世紀時,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等國陸續成立圖書館;至20世紀初期,肯亞、利比亞、摩洛哥及鳥干達等國亦開始發展圖書館事業;其餘非洲諸國則多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致力於圖書館事... |
葫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錄-地名-臺北捷運文湖線站名
|
澳洲王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listerus scapularis
體長43公分。羽色較其他鸚鵡科鳥類不鮮豔,且雌雄鳥外形不同。雄鳥上喙紅色,下喙灰色,腳灰色;自頭、頸、胸至腹部皆為深紅色,背部至尾羽綠色,尾上覆羽藍色。雌鳥喙和腳灰色;胸部、腹部至尾下覆羽深紅色,頭、頸、背部至尾羽綠色。
共2亞種,分布於澳洲東部及北部。
棲息於濃密森林,非繁殖期時會出現於開闊的林地和公園。在樹冠層上方覓食,覓食時相當安靜;以種子為主要的食物,也吃果實、堅果和花蜜。繁殖期過後,原本的家庭小群會解散,亞成鳥常會聚集成大群。巢築在相當深的樹泂內,洞口可高達地面10公尺,但洞穴底部郤非常接近地面。每窩可產3~6個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
潮間沙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成於潮間帶之沙洲,包括稜溝型沙洲(ridge and runnel)與流濺型沙洲(swash bar)兩種,如附圖。
|
亞洲學會東亞圖書館委員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沿革
亞洲學會東亞圖書館委員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Committee on East Asian Libraries,簡稱CEAL),於1948年6月14日美國圖書館學會召開年會時成立。初名美國暨海外東方文庫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Oriental Collection in the U.S.A. and Abroad)。1954年4月5日改名為遠東學會與美國圖書館學會東方文庫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f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L... |
非洲玻璃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ysailia pellucida (Boulenger, 1901)
體側扁延長;頭小,有4對觸鬚;具脂鰭;身體透明,骨骼清晰可見;體型小;體長可達9公分。
尼羅河上游。
棲息淡水河川,常懸立於水中不動,捕食經過的生物,喜愛pH 6.2~8.6及23~30℃的水質。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鯰目(Order Silur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錫箔鯰科(Family Schilbeidae)
|
亞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澳洲舞蹈劇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以現代舞為導向,基地在 Adelaide 的舞團,1965年由伊利莎白.達爾門(Elizabeth Dalman)所創。1977年改組,並以Jonathan Taylor 為藝術指導,以便同時在維多利亞(Victoria)及南澳巡迴演出。舞團的舞碼多來自 J. Taylor 及 Norman Morrice。1980年首次赴歐洲巡迴,在波蘭,荷蘭以及愛丁堡藝術節演出。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
白領美洲咬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ogon collaris
體長約25公分。雄鳥喙黃色,頭、頸部綠色,腹部紅色,胸腹之間有一條白色橫帶;背部綠色,飛羽黑色,下方尾羽白色,有黑色橫紋。雌鳥背面大致棕色,腹部紅色較淡,胸腹之間有白色橫紋;上喙黑色,下喙黃色,尾羽下方黑色較多。喙粗厚,腳黑色,細小無力。
共7亞種,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由墨西哥南部到厄瓜多爾西部、玻利維亞北部和巴西東部,以及千里達。不遷徙。
本種是美洲咬鵑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單獨活動或是成對棲息於潮溼森林以及森林邊緣;常站在枝頭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動,偶爾飛出捕捉附近的昆蟲,或是扯下掛在枝條上的果實,再飛回原來的樹枝上。利用腐木的樹洞築巢,將樹洞整修加大,有時會亦會利用其他鳥類的巢洞或是白蟻的巢穴。雌雄都參與孵卵以及育幼的工作。
鳥綱(Class Aves)
咬鵑目(Order Trogoniformes)
咬鵑科(Family Trogonidae)
|
雙線歐洲蛞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形 : 殼退化成薄片藏於外套膜內體長 : 約15-20mm體較小,爬行時可達40mm,體呈黃灰色,體兩側有明顯的寬暗帶,頭部與眼柄呈藍黑色或灰色,足部呈黃灰色,肺孔位於外套膜右側中前方,頷呈拱形,由8 -12 片細長薄板所連接而成。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