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71.70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抵禦、抵擋。如:「反抗」、「抗敵」、「抗暴」、「八年抗戰」。《列子.黃帝》:「而以道與世抗,必信矣夫。」唐.韓愈〈張中傳後敘〉:「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囊空如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就以你我論!辦了多少年糧臺,從九品保了個縣,算是過了一班;講到錢呢,還是囊空如洗,一天停了差使,便一天停了飯碗。 」
梁山伯與祝英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在《鄞縣志》、《寧波府志》、《宜興荊溪新志》中皆有記載梁祝的故事。 宋代文獻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為女也,其樸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宋《咸淳毗陵志》載:「祝陵在善卷山,岩前有巨石刻,雲『祝英台讀書處』,號『碧鮮庵』。昔有詩云:『蝴蝶滿園飛不...
搖搖欲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須臾,孔明復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注解〕 (1) 孔明: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
黨同伐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明史.卷二四四.列傳.楊漣》:「五年,其黨大理徐大化劾漣、光斗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命逮文言下獄鞫之。」
黃袍加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策:謀劃、策劃。 (2) 太尉:職官名,掌管軍事。秦以太尉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與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漢初沿襲舊制,後改稱為「大司馬」,東漢時仍稱「太尉」。隋唐後實行三省制,太尉成為一種贈官。明初廢除,後不復置。 (3) 黃衣:黃袍,即天子服。 (4) 太祖:趙匡胤(西元927∼976),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後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 (5) 羅拜:列隊叩拜。 (6) 掖...
人才輩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才學的人一批接一批相繼而出。《元史.卷一七三.崔彧傳》:「六曰貴游子弟,用即顯官,幼不講學,何以從政。得如左許衡教國子學,則人才輩出矣。」
另眼相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特別的眼光或態度相待,以示重視或歧視。《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今日多蒙大恩人另眼相看,誰知命蹇時乖,果然做了他鄉之鬼。」《官場現形記》第一一回:「大家曉得他與中有舊,莫不另眼相看。」也作「另眼看待」、「另眼相待」。
偃武修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釋義︰猶「偃武修文」。見「偃武修文」條。 01.《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黃霸》:「太尉官罷久矣,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 參考詞語︰修文偃武注音︰ㄒ|ㄡ ㄨㄣˊ |ㄢˇ ㄨˇ漢語拼音︰xiū wén yǎn wǔ釋義︰即「偃武修文」。見「偃武修文」條。 01.《隋書.卷四八.楊素列傳》:「我有隋之御天下也,于今二十有四年,雖復外夷侵叛,而內難不作,修文偃武,四海晏然。」 02.《三國演義.第九八回》:「陛下初登寶位,未可動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設學校,以安民心。」 參考詞語︰文修武偃注音︰ㄨㄣˊ ㄒ|ㄡ ㄨˇ |ㄢˇ漢語拼音︰wén xiū wǔ yǎn釋義︰即「偃武修文」。見「偃武...
回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答覆。如:「這份演講的邀請函今天一定得回覆。」《三國演義》第二一回:「相與他一向交好,今番又不曾教我來廝殺,只得將他言語回覆,另候裁奪便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既然舍人已有了親事,老身去回覆了小娘子,省得他牽腸掛肚,空想壞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