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86.51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輕飄、輕盈。《文選.何敬祖.雜詩》:「心虛體自輕,飄颻若仙步。」唐.杜甫〈覽鏡呈柏中〉詩:「起晚堪從事,行遲更覺仙。」
器宇軒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氣宇軒昂」之典源,提供參考。 1、「氣宇」:晉.王隱《晉書》(據《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綜》裴松之注引)瑩1>子兼,字令長,清素有器宇,資望故如上國2>,不似吳人。歷位二宮相長史。元帝踐阼,累遷丹楊尹、尚書,又為太子少傅。自綜至兼,三世傅東宮。 〔注解〕 (1) 瑩:薛瑩(?∼西元282),字道言,三國吳沛郡人。初為秘府中書郎,後為散騎中常侍。孫皓立,為左執法,遷選曹當書,領太子太傅。後因事下獄,徒廣州。因其博學善文,復召為左國史。吳亡入晉,為散騎常侍。 (2) 上國:春秋時南方吳、楚窗u弘篧鴾五儠悗J的尊稱。 2、「軒昂」:《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破虜討逆...
不合時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一一.哀帝紀》(二年)八月,詔曰:「(時)〔待〕詔夏賀良1>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2>,可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制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下有司。」皆伏辜。相(朱)博、御史大夫(趙)玄、孔鄉侯(傅)晏有罪。博自殺,玄減死二等論,晏削戶四分之一。語在〈博傳〉。 〔注解〕 (1) 夏賀良:?∼西元前5,西漢末方士甘忠可弟子。忠可崇黃老與儒家讖緯之說,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假託得赤精子真傳,因語涉朝政,成帝時遭彈劾伏誅,弟子仍密傳其道。哀帝時夏賀良建言改元易號,以續漢祚。後帝覺其言無驗,視其執左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輔助。《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秦兼天下,則置相,而貳之以御史大夫。」《元史.卷八五.百官志一》:「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
流離失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ù shī suǒ釋義︰即「流離失所」。見「流離失所」條。 01.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相史忠武王》:「北渡後,名士多流寓失所,知公好賢樂善,偕來游依。」 參考詞語︰失所流離注音︰ㄕ ㄙㄨㄛˇ ㄌ|ㄡˊ ㄌ|ˊ漢語拼音︰shī suǒ liú lí釋義︰即「流離失所」。見「流離失所」條。 01.清.湯斌〈飢民望賑其迫先動帑賑饑疏〉:「起瘡痍於衽席,不致失所流離矣。」
烽火連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 fēng huǒ釋義︰猶「烽火連天」。見「烽火連天」條。 01.清.丘逢甲〈再疊前韻奉答仙屏中〉詩三首之一:「連天烽火秋風急,怕憶穿胸貫耳民。」 02.清.彭孫貽〈螺川遇王大翼〉詩:「連天烽火子遠行,蒼莽江山入群寇。」 參考詞語︰接天烽火注音︰ㄐ|ㄝ ㄊ|ㄢ ㄈㄥ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iē tiān fēng huǒ釋義︰猶「烽火連天」。見「烽火連天」條。 01.清.丘逢甲〈書事疊前韻〉詩一○首之二:「接天烽火迫殘年,孤負鐃歌製凱旋。依舊元戎竇車騎,更無人與勒燕然。」
道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先說明,預留地步。《漢書.卷九○.酷吏傳.田延年傳》:「相議奏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霍將軍召問延年,欲為道地。」唐.顏師古.注:「為之開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
和衷共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和衷協濟注音︰ㄏㄜˊ ㄓㄨㄥ ㄒ|ㄝˊ ㄐ|ˋ漢語拼音︰hé zhōng xié jì釋義︰猶「和衷共濟」。見「和衷共濟」條。 01.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知縣時期.縣參評》:「官以縣名,蓋謂一縣事,宜與知縣和衷協濟。」
蘭亭集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世說新語》裡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晉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 門生回去後對 郗...
後來居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二○.汲鄭列傳.汲黯》載,漢武帝時,有位叫汲黯的大臣,他的個性剛強,說話很直,有不滿的地方就對皇帝直言勸諫,毫不隱藏,武帝因此不太喜歡他,將他外調到東海去做官。後來,因為他在當地的政績很好,武帝又將他調回宮中做大官。但他直言不諱的個性仍然不改,加上性情急躁,很容易得罪人,因此一直無法高升。反觀其他大臣,像公孫弘、張湯等人,原本是位在汲黯之下的小官,但因懂得討皇帝的歡心,仕途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相、御史大夫,官位超越了他。汲黯因此心理很不平衡,見到武帝就說:「皇上您用人有如堆柴薪,後來的反而在上面。」抱怨武帝用人沒有先後次序。後來「後來居上」被用來形容後來的人或事物超越原領先者。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