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總統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起源2 特徵2.1 分立2.2 制衡3 評價4 參考書目 起源美國獨立之初,本來對集權的中央政府充滿不信任感,所以參照孟德斯鳩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的精神加以制定憲法。相較於其他的政治體制,更強調權力的分立。 特徵 分立這裡以總統制的起源國美國為例權力分立的內涵,在於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權力內涵不互相重疊,並且能夠發揮彼此牽制的作用。因此美國的國會議員不能夠兼任行政部門官員,並且總統與其閣僚不須到國會出席備詢,也就是說總統與國會都是直接向選民負責,也符合人民主權的原則。因此,國會不得使總統去職,總統也不...
信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信任委託。《文明小史》第二一回:「花清翁要是信託我,卻須各事聽我做主。」
相憐同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受到闔閭的重用,並常與之商討國事。吳國的另一大臣被離相當不解,便問伍子胥說:「您為何初見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這是因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樣。你應該聽過〈河上歌〉吧?裡面有一段歌詞說:『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就好像受驚的群鳥,聚集而飛;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我這樣是同病相憐。有誰不會因思念故鄉,而更同情和自己有類似遭遇的同鄉呢?」「同病相憐」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重睹天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使者要來,總是恐懼得想要自殺。韋氏勸慰他說:「禍福無常,哪在乎一死?何必這麼害怕呢?」中宗自此十分信任韋氏,與韋氏的感情倍加親蜜。中宗曾私下對韋氏許諾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可以重獲自由,再見光明,一定讓韋氏要什麼有什麼,不會加以禁止。後來中宗被迎回朝,重新當上皇帝,即立韋氏為后,並大封韋后親族,實現自己的諾言。「重見天日」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也可用以指幽藏的事物重見於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
出於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祁人,生卒年不詳。魏孝武帝在藩時引為賓客,及即位,以預定策功封祁縣侯。西魏文帝大統年間,宇文泰柄政,信任甚深,授驃騎大將軍,鎮□農。大統四年,築玉壁城,自□農移鎮。後守潁川,抗北齊傾國之師,城破被俘。 (6) 慕容紹宗:西元501∼549,北齊代人。初從爾朱榮,後以軍功封索盧縣侯,累遷并州刺史。爾朱兆以為長史,兆敗,歸高歡。東魏孝靜帝時,以軍功進爵為公。侯景叛亂,紹宗以東南道行臺討之於渦陽,大捷。又為南道行臺攻西魏王思政於潁川,死於斯役。 (7) 吳明徹:西元514∼580?,字通昭,南朝陳秦郡人。略涉書史經傳,從汝南周弘正學天文遁甲,略通其術。入陳,遷安南將軍。宣帝時,詔加侍中,統眾軍十...
兵不厭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詢問雍季,雍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亦用來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腹心之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腹心,形容關係切近,比喻親切可信。「腹心之友」比喻極親近信任的朋友。《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肝膽相照,斯為腹心之友。意氣不孚,謂之口頭之交。」
資訊環境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變自我的開始,直到組織到達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後,便會開始尋求一個穩定的空間,從而獲得對組織的安全感及信任感,因此在於學校行政方面,相對需要較穩定的模式進行,弱勢太過變動的環境,無法有效而穩定的教學,此時便無法適應,而產生本質上的脫誤。 關鍵字中文:資訊觀點英文:information perspective 參考書目註1 鄭宇君(民 2010)技術分析的有效性:行為與資訊觀點(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註2 wayne k hoy(2006)。教育行政學,頁347-348。麗文文化事業。
孚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庇佑,保佑。《書經.湯誥》:「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宋史.卷一三九.樂志十四》:「神其孚佑,以厚民生。」
放達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不到武帝的召見。後來因為他臨危不懼,機智應變,不畏君權的作風,被任命為常侍郎、太中大夫,得到武帝的信任。此處是說東方朔上書給武帝,提出耕戰以強國的建議,並且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官職而申訴。其行文用語可比美商鞅、韓非,「指意放蕩」─語意流暢而不受拘束,寫了數萬言,最後仍然沒有被重用。 「不羈」則是出自《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鄒陽,西漢時齊國人,和當時的羊勝、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孝王很生氣,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都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