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11.5-14.5m;出生時3.4-4m。體重最重40噸,出生時680kg。 體型修長,為中等大小的鬚鯨。其背部為深灰色,喉腹摺有40-50條,長至肚臍。預備潛水時會拱背,但尾鰭不會露出地面。 近年來發現本種極易與Balaenoptera edeni, Pygmy Bryde's Whale鯷鯨,還有B. omurai, Omurai Whale大村鯨混淆 臺灣的相關訊息正在研究中。 魚類為其主食。有時也吃磷蝦。當發現於魚群時,牠們會快速側身衝入魚群中大口吃魚。
腔吻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elorinchus smithi (Gilbert & Hubbs, 1920)
頭部大,佈滿特化之強棘鱗;眼睛很大,眼眶下緣有一排特化之強棘鱗,吻長而尖突,吻端有一尖銳的硬棘,吻部腹面佈滿鱗片。口小,下位可突出,頦部有1根短小的鬚。兩頜具錐狀齒數列排成帶狀,體被之櫛鱗具有排列成輻射狀的強棘刺。發光器短呈黑色桿狀與肛門口貼近。魚體全為棕色,腹部顏色略淡。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灣東北部。
分布於300~610公尺深,水溫6~12℃的深海區,深海底棲性,棲息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以多毛類等足類及一些底棲性的小魚為食。繁殖期為初春,成魚會游至較淺海域產卵。
本種常與日本腔吻鱈一起被捕獲,可能兩者之棲息環境很接近,大型個體可食用,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供作養殖魚類的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鼠尾鱈科(Family Macrouridae),Grenadiers,Rattails
松原隆背八角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rcis matsuii (Matsubara, 1936)
體延長,後部漸細。口小,端位;上下頜約略等長。吻圓。不具有鬚。眼眶背緣凸出體表。鰓蓋膜與喉峽部分離。除吻部外,全身被滿骨板,骨板上又具一瘤狀突起,其中以胸腹區域的瘤狀突起最為突出。體呈灰褐色;頭部具不規則的小白斑;體側則具有雲狀之不規則斑紋。各鰭各散布不規則的暗色斑點;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另具黑緣,最大體長達15公分。
南日本至北台灣的太平洋沿岸。
冷、暖水域小型魚類。一般皆棲息於泥沙交錯的海床地,深度可由200~500公尺之間。以浮游性動物為食。
不具食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杜父魚亞目(Suborder Cot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八角魚科(Family Agonidae),Poachers
杜父魚上科(Superfamily Cottoidea)
襟疣海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襟疣海葵Anthopleura dixoniana個體大小約為6~8mm。本種特徵是口盤邊緣(襟部)有特化的疣(marginal spherule in Carlgren 1949; acrohagi in Stephenson 1928)、體柱具有疣(verrucae)、軀幹前後隔膜(mesentery)數相同、具多口道溝(siphonoglyph),每一口道溝有一對定向隔膜(directed mesentery)相連。生殖方式包含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兩種。常大量出現於高潮區礁石上。 為熱帶區域種類,已知的分布地點除台灣以外,還包括澳洲的托雷斯海峽(Torres Srait),馬爾地夫群島...
馬(克士威)‧莫(耳)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莫二法亦稱為單位負載方法(unit load method)或虛負載方法(dummy-load method),其定義請參見單位負載方法之說明,此方法係由馬於1864年,莫式於1874年分別獨立發展而成。
斯文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斯文豪赤蛙為台灣特有種兩棲類,普遍分佈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山澗。棲息於溪流或山澗旁的石頭縫或洞穴中。白天躲在石縫中,晚上出來活動,以溪邊的昆蟲為食物。
勞綿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胸甲明顯寬大於長,背面觀可清楚看見中央的額齒。上(前)半部側緣具四個齒,前三齒較為銳利且間距相等;第四齒尖端朝向側方或前側方。第二及第三步足末(指)節具16-20個小刺。第四及第五步足前節後緣各具一個與末(指)節相抵觸的強壯刺。活體為紅褐色,大螯末端為深粉紅色。全世界目前紀錄最大雄性個體頭胸甲長91.2 mm,寬100.3 mm;最大雌性頭胸甲75.1 mm,寬84.9 mm。
〔布朗主題分類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朗(James Duff Brown, 1862-1914)是蘇格蘭人,他沒有受過正式的大學教育,也不是一位專業圖書館員,但對英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非常熱心。其主題分類法[Brown Subject Classification]初版發行於1906年,實則醞釀於1890年代。
  1894年,布朗曾與奎恩(John Henry Quinn)為了推行開架式管理,合作出版了[Quinn-Brown Classification],1898年,經過修訂後改名為[Adjustable Classification],顧名思義,即可以隨時增加類目或主題,但實際上卻無此彈性,只能提供小型的公...
喙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Ziphius cavirostris (G. Cuvier, 1823)
出生時體長2.7公尺,身長5~7公尺,體型似魚雷,喙部短,是喙鯨科中最不明顯者,嘴基部線條上揚,胸鰭緊貼體側,背鰭矮小在背部後端,尾鰭無中央凹刻。體色變異大,通常背部是棕黑色,腹部較淡,體表稍有直紋刮痕,和橢圓形白斑。喙鯨最大的特色就是牙齒極少,此種雄鯨只有下頜前端2顆圓錐形牙齒,而雌鯨與幼鯨沒有牙齒。
除兩極區外,其他海域都有,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水域,似乎是所有喙鯨中分布最廣者,深水性種類。
喙鯨科是所有鯨豚類中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群,在海上罕見,個性羞怯,遊船,偶有躍身擊浪的動作;擅長潛,可持續20~40分鐘,性喜覓食深水的魷魚和深海魚類,多數的生物學資料來自擱淺的屍體。
T0000000886--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T0000000977--鯨目(Order Cetacea)
T0000000983--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T0000000987--喙鯨科(Family Ziphiidae)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