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61 ms
共 14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攻難守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敗趙師,因以其餘兵,圍邯鄲之城。趙以亡敗之餘眾,收破軍之敝守,而秦罷於邯鄲之下,趙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難而守者易也。今趙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長平之禍也。今七敗之禍未復,而欲以罷趙攻強燕,是使弱趙為強秦之所以攻,而使強燕為弱趙之所以守。而強秦以休兵承趙之敝,此乃強吳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見燕之可攻也。」戰國時 長平之役慘敗後的趙國 想通過掠奪燕國國土 來彌補損失。趙國相國平原君就此問題 向大將馮忌徵求意見。馮忌說秦國憑藉七戰七勝的軍威 在長平之戰後 乘勝圍攻邯鄲城 而我們只靠散兵敗卒堅守秦軍不僅沒有攻破反而消磨...
|
末路之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末路,最後一段路程。末路之難指事情越接近成功的階段越困難。《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傳七.張即之傳》:「既耄,猶虞末路之難,命所居曰:『難齋』。」
|
遠水難救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緩不濟急。《隋唐演義》第九一回:「但潼關既陷,長安危甚,賊勢方張,漸逼京師,外兵未能遽集,所謂遠水難救近火。」也作「遠水不救近火」。
|
不知稼穡之艱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尚書.無逸〕記載,周公還政於成王,恐成王貪圖享樂而荒廢政事,特別叮嚀成王:「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周公認為君王應先了解人民耕耘收割之辛苦,然後再圖安逸。因為能了解民間疾苦的人,才會愛惜民力,惠愛百姓。而一般農家子弟,未體驗耕耘收割之艱辛,卻貪圖安逸享受,習以為常,反而輕侮父母沒有知識。
周公以小民稼穡之事為喻,諄諄告誡,旨在提醒成王,不可忘本,應知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憂勞所以興邦,逸豫足以亡國。勉成王勤奮自勵,為民謀福。周公舉稼穡為例,以小喻大,深含哲... |
難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便說明。《紅樓夢》第六四回:「說到這裡,覺得以下的話有些難說,連忙嚥住。」
2.不易措詞。如:「愈深奧的道理就愈難說。」
3.說不定、難以預測。如:「他什麼時候在家很難說。」、「這件事如果交給他辦,成敗就難說了。」
|
難逃法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觸犯法律的人,很難逃得過法律的制裁。如:「他畏罪潛逃國外數年,最後仍難逃法網,而被警方引渡回國。」
|
兩難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則學上聯合運用選言命題與假言命題的一種論證。起源於希臘早期的辯士普洛泰哥拉斯(Protagoras)。也稱為「雙刀論證」。
|
靖難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燕王朱棣舉兵反惠帝而自立為王。參見「靖難」條。
|
救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救困厄、危難。《三國演義》第一五回:「策敢借雄兵數千,渡江救難省親。」《初刻拍案驚奇》卷四:「這兩個女子,便都有些盜賊意思,不比前邊這幾個報仇雪恥,救難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
藏舟難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舟收藏於山谷,以為安全妥當,然力壯者趁夜負而偷走。語本《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比喻生死不由人,難以預料。唐.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過隙不留,藏舟難固,追維逝者,浮生幾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