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智昏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弄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游泳、戲水。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觀潮》:「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綵旗或小清涼繖兒,各繫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弄潮之戲。」也作「弄濤」。
高下其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上下其手」。見「上下其手」條。01.宋.王得臣《麈史.卷上.惠政》:「由是吏匠石,無一高下其手,而民無所用賂。」02.《清史稿.卷二八八.張廷玉列傳》:「刑部引律例,往往刪截,但用數語,即承以所斷罪;甚有求其彷彿,比照定議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幽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拘禁。《戰國策.秦策三》:「使臣得進謀如伍子,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龍者君象,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在井中,是幽囚之兆也。」
矯枉過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矯枉過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載: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但伍子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由於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伍子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
日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額骨中央隆起如日,此稱為「日角」,古代認為是帝王或貴人之相。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大人跡出雷澤,華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號太燡。」《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
格格不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賂所在,無不如志。聞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偽文詭辭、諂順乞憐者,皆可回其意。下人轉移其事,如轉戶樞,輩窺之,審玩之熟,為日久矣。所欲為者,如取如攜1>,不見有毫髮畏憚之意。惟其正論誠意,則扞格2>而不入,乃以此自謂其明且公也。 〔注解〕 (1) 如取如攜:想要什麼就拿什麼。指貪瀆巧取之行。 (2) 扞格:互相牴觸。扞,音ㄏㄢˋ。
李下無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諺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語,言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樹下自然踏成蹊徑。唐人借李樹與李姓同字,遂反用以稱頌李知遠、李乂為人正直,秉公選舉,無人敢走私門。《全唐詩.卷八七六.語.時人號李知遠語》:「知遠知選,吏肅然斂跡,時人號云:『李下無蹊。』」《新唐書.卷一一九.李乂傳》:「進吏部侍郎,仍知制誥。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
夢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追思往事,恍如夢境。參見「華之夢」條。清.邵瑞彭〈秋思.嘶馬樊樓側〉詞:「嘶馬樊樓側,駐夢華前事,廢池苔色。」
淆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混亂、紛亂。《明史.卷一八三.周經傳》:「弊在旗校者,版籍猶存,若里則並版籍而淆亂之,宜考故冊洗奸弊。」也作「殽亂」。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