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戈氏細盲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eptotyphlops goudotii (Dumèrill and Bibron, 1844)
身體軀幹圓而細,成體體長約13公分,尾極短,僅佔體長的6%,尾末端呈短而尖的角質化小刺狀。體鱗極為平滑,具金屬光澤,體背為褐色或銀灰色,並具有數條深色縱紋。
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的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
為穴居性蛇類,棲息於潮濕、鬆軟的砂質土壤中,生態習性不詳,僅知為卵生,可能以白蟻及其卵、或其牠土棲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細盲蛇科(Family Leptotyphlopidae)
|
白腹遊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inonatrix percarinata (Boulenger, 1899)
中型蛇,身體粗短而略呈扁平;體背為灰黑色,間雜有不明顯的黑色橫斑,有些個體的腹部有黑色斑塊;背鱗列數為19列。
台灣、中國大陸南部、緬甸、越南。
全台中、低海拔地區之河川均有分布,大部份時間均在水中,偶而會爬到岸邊或石頭上曬太陽;以河川魚類為主要的食物來源,日、夜間皆會活動。卵生,每窩可產卵20餘枚。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
眼鏡王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ophagus hannah (Cantor, 1836)
是世界上最長的毐蛇,體長可接近6公尺,和眼鏡蛇一樣,頸部能擴張為扁平狀,但頸背並無斑紋。體色為黃褐色、綠褐色或深褐色,幼蛇體背黑色,有許多黃白色之細橫紋。
中國大陸南部、東南亞及南亞大部分國家均有分布。
棲息於低海拔丘陵至中海拔山區之森林,日、夜均會活動,以蛇類為主食,亦會捕食大型蜥蜴及鳥類。卵生,產卵數約20~40枚,雌蛇有護卵習性。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蝙蝠蛇科 (Family Elapidae)
|
拿死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隨意敲詐勢窮力弱的人。《醒世姻緣傳》第五回:「若把事體拿死蛇般做,這一千兩銀子,只怕還不夠正經使用!」
|
小蛇目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蛇目蝶 Mycalesis francisc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Mycalesis francisc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小蛇目蝶,又名眉眼蝶、擬稻眉眼蝶。 台灣產的眉眼蝶屬(Mycalesis)共有7種,外形都很相似。本種跟單環蝶(M. sangaica mara Fruhstorfer)最為相像,但是本種翅腹面的縱走條紋略呈藍紫色,且前翅背面有兩枚眼斑,跟單環蝶的白色縱條跟單枚眼斑不同;本種在前翅背面靠近後緣處長有比底色更深的毛叢,此一特徵未見於其他的同屬種類,可資區辨。卵半透明黃色,球形。幼蟲頭部黑褐色,長有...
|
白花蛇根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卵形至長橢圓卵形,長2-7 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歪斜,表面疏被毛至變無毛;葉柄長3-15 mm。花冠喉部被毛。
|
裙鰭蛇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長為頭長的8.3-9.2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23.4-26.9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0-3.2倍。體較為粗長,尾長大於體長;吻端較為圓鈍;背鰭起點於胸鰭末端之後;無尾鰭,背、臀鰭於近尾端處明顯上揚;尾端柔軟呈肉質狀;齒皆為圓錐狀,具5顆上頜間齒,篩骨齒則排成二列,之後的鋤骨齒遞減為一列;體呈淺灰色,腹面較白;胸鰭白色,背、臀鰭亦白,但鰭緣略帶淡黃;頭部感覺孔不甚清楚,但於下頜兩側的數個感覺孔則明顯呈灰黑色條狀分布;平均脊椎骨組成:15-54-135,總脊椎骨數為134-137。
|
黑麗蛇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長為頭長的15.1-15.4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53.1-55.0倍;全長為軀幹長的2.2-2.3倍。體延長,頭長占全長之6.5-6.7 %,軀幹長占45.2-46.1 %,尾長占48.5-49.8 %。胸鰭與尾鰭均缺乏,背鰭起點於鰓裂之前;鰓裂開口接近腹側;齒為圓錐狀,具5枚上頜間齒;上、下唇緣為淡白色之外,全身皆為深褐色,體中側具一條紫色縱帶,自鰓孔後方延伸到尾端;脊椎骨組成:2-84-143,總脊椎骨數為142-144。黑喉鰓鰻(Sphagebranchus kuro)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本種於1983年由高孝偉先生在東港第一次記錄到(NTMP 0069)。
|
豹紋錦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laphe situla (Linnaeus, 1758)
小型蛇,體型修長,體色多為淡黃色或淺灰色,體背具有連續紅色鑲黑邊的啞鈴狀斑紋。
南歐與西亞。
棲息於礫石遍佈的丘陵、疏林與農村田野,夜行性,以小型哺乳類為食。卵生,每窩之產卵數多不超過10枚。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
哥倫比亞蛇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哥倫比亞蛇星Cistina columbiae屬於蛇海星科Ophidiasteridae,具有5腕,腕的橫切面呈圓形。體盤區小,輻長(R)與間輻長(r)的比值為5公分/0.5公分。篩板一個位於體盤邊緣,上面有許多細溝紋。肛門位於體盤正中心,被約5 個小棘包圍。骨板呈覆瓦狀排列,排成 7 縱列,骨板上皮膜明顯,每一骨板上有一個小棘。溝棘2 個一組,上有皮膜相連。第2 溝棘(亞溝棘)1個,較溝棘膨大,形狀、大小和骨板上的小棘相似,且沿著步帶溝排成一列。腕很容易斷裂,可能會進行斷腕式的生殖。乾標本呈淡棕色。生活在近海的珊瑚礁區約3~10深的地方,以礁岩上面附著的微小生物為食。 分布上主要是在熱帶性的...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