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179~104)西漢名儒,廣川(河北省棗強縣東)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杜門卻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堵塞、關閉。「杜門卻掃」指關上大門,不再打掃門庭路徑。形容謝絕應酬,不與外人往來。參見「閉門卻掃」條。《北史.卷三三.列傳.李孝伯》:「(謐)每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絕跡下帷,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矣。」
牽湊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災祥略〉。 〔注解〕 (1) 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2) 陰陽之學: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 (3) 《春秋》: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 俛首:低頭。
帷幄運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運籌帷幄」。見「運籌帷幄」條。01.《太平廣記.卷三八.李泌》引《鄴侯外傳》:「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為陛下帷幄運籌,收京師後,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02.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戲冊&00695_w01.jpg;侯制》:「碧澗明月,佐爾帷幄運籌;乳窟玉泉,勝彼青州從事。」 
氣壓山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氣壯山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據《文苑英華.卷七○一》引)洛州司馬1>張公2>,名希元,中山人也。族高辰象3>,氣壯河山。神作銅鉤,天開金印。孝友內植,禮樂外滋。勵行閨庭,鄉人謂之曾子;飛名都邑,諸儒號曰聖童。下帷覃思,穿床嗜古。蓬山芸觀之書,群玉懸金之記,魯宮藏篆,沒冢遺編,無不日覽萬言,暗識三篋,博學吞九流之要。處盈若虛,雄辯敵四海之鋒。 〔注解〕 (1) 司馬:職官名。郡佐之屬。隋唐節度使之下皆置行軍司馬之官,為佐吏之屬,具參謀性質。又每州置州司馬一人,多以貶斥之官員任之,徒具虛銜無實際職掌。 (2) 張公:張希元,唐洛州司馬,中山人,生卒年不...
大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高深的學業。《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贊曰》:「下帷發憤,潛心大業。」
氣壯河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氣壯山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據《文苑英華.卷七○一》引)洛州司馬1>張公2>,名希元,中山人也。族高辰象3>,氣壯河山。神作銅鉤,天開金印。孝友內植,禮樂外滋。勵行閨庭,鄉人謂之曾子;飛名都邑,諸儒號曰聖童。下帷覃思,穿床嗜古。蓬山芸觀之書,群玉懸金之記,魯宮藏篆,沒冢遺編,無不日覽萬言,暗識三篋,博學吞九流之要。處盈若虛,雄辯敵四海之鋒。 〔注解〕 (1) 司馬:職官名。郡佐之屬。隋唐節度使之下皆置行軍司馬之官,為佐吏之屬,具參謀性質。又每州置州司馬一人,多以貶斥之官員任之,徒具虛銜無實際職掌。 (2) 張公:張希元,唐洛州司馬,中山人,生卒年不...
牽合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災祥略〉。 〔注解〕 (1) 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2) 陰陽之學: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 (3) 《春秋》: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 俛首:低頭。
傅會牽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災祥略〉。 〔注解〕 (1) 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2) 陰陽之學: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 (3) 《春秋》: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 俛首:低頭。
投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黨未學時,與人入山取木,謂欲遠學,試投斧於高木上,斧果高掛,因之入長安受學。典出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九七.好學.投斧受經注》。後以投斧比喻決心向學。南朝梁.簡文帝〈求寧國臨城二公入學表〉:「鄒魯之鄉為貴,下帷投斧,昔人以為精力。」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