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36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忠言逆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忘年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張隱《文士傳》(據《太平御覽.卷四○九.人事部五○.交友四》引)1>禰衡2>與孔融3>作爾汝之交4>時,衡未滿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5>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書.卷六二.張敷列傳》。 (2) 禰衡:字正平,生卒年不詳,東漢平原人。有辯才,善屬文,氣剛傲,嘗罵曹操,後為黃祖所殺。 (3) 孔融:西元153∼208,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4) 爾汝之交: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交情。見「爾汝之交」。 (5) 忘年:不分年齡而相交。〔參...
如膠似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三樂也。」子夏曰:「敢問三費?」曾子曰:「少而學,長而忘,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子夏曰:「善哉!謹身事一言,愈於終身之誦;而事一士,愈於治萬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嘗蓾焉,吾田期歲不收,土莫不然,何況於人乎!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1>必疏。夫實之與實,如膠如漆;虛之與虛,如薄冰之見晝日2>。君子可不留意哉?《詩》曰:『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注解〕 (1) 戚:親近。 (2) 薄冰之見晝日:如同薄冰見到太陽,形容很快就會消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為帝王的特殊身分,梁代詩歌的演變開始有了向詞發展的苗頭。 詞的賞析宋詞欣賞談詞說愛 (Flirq 交友部落格)
釣名沽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沽名釣譽」之典源,提供參考。 1、「沽名」:※《廙別傳》(據《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劉廙》裴松之注引)初,廙1>弟偉與諷2>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賢,不可不詳。而世之交者,不審擇人,務合黨眾,違先聖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吾觀魏諷,不脩德行,而專以鳩合3>為務,華而不實4>,此直攪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與通。」偉不從,故及於難。 〔注解〕 (1) 廙:劉廙(西元180∼221),三國魏南陽安眾人,字恭嗣。初為曹操丞相掾屬,轉為五官將文學。魏初,為黃侍郎。弟劉偉與魏諷謀反,本應誅,曹操赦之。魏文帝時,官至侍中,賜爵關內侯。廙,音|ˋ。 (2)...
自投羅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年,曹操病故,次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又篡漢稱帝,為魏文帝。丕弟曹植自小才華洋溢,為曹操所鍾愛,曾有意立他為太子,為曹丕所猜忌,故屢次藉機迫害他,並把曹植的好友丁儀和丁廙殺了。曹植因為無力營救好友,在悲憤的情緒下,寫了這首詩:感嘆內心的悲痛,就彷彿是高樹悲風,海水揚波;早知會失去權勢,就不必交友,因為在朋友有難時,自己卻無法相救。君不見溫馴的黃雀,一看見鷂鷹,便嚇得自己投入獵人所設的羅網裡,幸得少年拔劍破網,飛摩蒼天。可悲的是自己連那少年都不如!句句反映了政治上的凶險與迫害,在曹植內心裡所引起的悲憤、憂懼與自慚。後來「自投羅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落入他人圈套或自取禍害。
誤入歧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一時迷惑而走入錯誤的路徑和環境。如:「青少年常因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只要有悔意,不妨給他們一次重生的機會。」
神魂顛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魂顛倒」之「神魂」是人的神志、心神;「顛倒」是指上下前後次序倒置,此處則是指人的心神離亂;「神魂顛倒」,則用來比喻人的精神恍惚,心意迷亂。此語常見於小說。如《醒世恆言.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中,主角張藎是一個富家子弟,因為交友不慎,成天出入風月場所,那些妓女們看他俊俏有錢,便不斷地奉承巴結他,把張藎迷得「神魂顛倒」,連家裡都不想回去了。這裡便是用「神魂顛倒」,來形容張藎被妓女們迷得心神恍惚的樣子。「神魂顛倒」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精神恍惚,心意迷亂。
良藥苦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1>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2>己疾也;忠言拂3>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孔子家語.卷四.六本》。 (2) 已:止,此指治癒。 (3) 拂:音ㄈㄨˊ,違逆不順。〔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卷四.六本》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生張熟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魏,都是姓,此處泛指人。「生張熟魏」原指娼妓接待客人,不分生客熟客,後多用以比喻彼此之間不論熟不熟悉。如:「他交友不論三教九流,生張熟魏,一概來者不拒。」清.徐珂《清稗類鈔.娼妓類.京師之妓》:「京師則不然,無論生張熟魏,識與不識,皆可問津,且大了高叫見客,妓即相率而出,任客選擇也。」也作「熟魏生張」。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