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司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時常看到,不足為奇。參見「司空見慣」條。明.朱權《卓文君.楔子》:「本待學韓壽去偷香,倒中了黑心腸。司空倆,好著我無語自徬徨。」
黔驢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有限的本領。見「黔驢技窮」條。01.宋.歐陽修〈亳州乞致仕第三表〉:「昔而少健,黔驢之已殫;今也病衰,駑馬之疲難強。」 
龜茲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又稱「龜茲」。隋唐(西元581∼西元907)「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之一部。宋朝(西元960∼1279)教坊「四部樂」中也設有「龜茲部」。該樂舞屬儀式舞蹈。是由西域所傳入之胡樂中最具代表性之樂舞。龜茲是古代國名,在今新疆省庫車一帶。該樂舞傳入中原,應溯自第四世紀,後 呂光(西元386∼西元399在位)伐龜茲,毀其城,滅其國,擄其樂舞及表演人員。呂光亡後,「龜茲樂」曾經軼散。至後魏(即北魏,西元386∼西元534)滅後 ,平定中原,復獲「龜茲樂」。道武帝(西元386∼西元408)以後,帝王及貴族人士對龜茲等胡樂極度欣賞。北齊(西元550∼西元577)皇室,自其祖即酷愛「...
《隋書.音樂志》、《北魏書.呂光傳》、《舊唐書.音樂二》、《唐代音樂史的研究》、《唐會要.卷三十三》。
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表演時,演員穿戴古衣冠、繪臉譜,動作和裝扮帶有誇張性。場上人物只表演動作和說白,另有歌者在旁伴唱。傳統劇目中有《勸進帳》等十八齣著名作品,稱為「歌舞十八番」。
疏勒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又稱「疏勒」。隋朝(西元581∼西元618)大業中,煬帝(西元605∼西元617)制定「九部樂」時,將「疏勒樂」列為一部。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十部樂」之一部。疏勒位於今新疆省西部,Kashgar地方。「疏勒樂」起自後魏(西元386∼西元534)平馮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之後該樂逐漸發達。隋朝制定「七部樂」時,並未將其列為一部,直到制定「九部樂」時,始列入,並與其他八部同屬太常寺太樂署管轄。「疏勒樂」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琵琶、橫笛、簫、篳篥、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簍鼓等十種。工十二人,舞者二人。歌曲有「亢利死讓樂」、舞曲有「遠服」、解曲有「監曲」。服裝:樂工著皂絲布...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二》、《通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女。《三國演義》第八回:「允潛步窺之,乃府中歌貂蟬也。」也作「歌姬」、「歌妓」。
高昌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稱。唐朝(西元681∼西元907)「十部樂」之一。隋朝(西元581∼西元618)時代,每奏「九部樂」,最後一部奏「文康樂」,亦稱「禮畢」。至唐太宗(西元626∼西元649)時,下令刪除,該樂遂亡。及平定古國高昌(西元531∼西元640),獲其樂,在貞觀十四年(西元640)與「讌樂」同時編入「十部樂」。「讌樂」列為首部,「高昌樂」為「十部樂」之末。高昌即今新疆吐魯番地方。其樂傳入中原時間,當追溯至北周太祖宇文泰(生年:西元507∼西元556)輔西魏(西元535∼西元557)之時,高昌款附,乃得其,教習以備饗宴之禮。北周武帝(西元561∼西元578)聘突厥女阿史那為后,「康國」、「龜...
《隋書.音樂志》、《唐六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遊女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類型名。是日本歌舞創始期之女歌舞(Onna Ka Buki,見〔女歌舞〕)的一種。受阿國歌舞(Okuni Ka Buki,見〔女歌舞〕)流行的刺激,以唱歌跳舞或兼賣身為職,叫做「遊女」的女郎團體所表演的歌舞踊。(Kabuki Odori,見〔歌舞踊〕)根據記錄在1603年時,已經出現許多模仿阿國歌舞之遊女團體,到各地獻藝。有許多是京都三筋町(Misuji Machi)遊女屋(Yuuji Ya,管理遊女的行業),或是江戶吉原(Edo Yosiwara,江戶是現在的東京,遊女眾集的地帶)的遊女們,在簡陋的舞台上,大多以音樂舞蹈之群體性演出招攬男性玩客。其中也有將能樂的演出方式...
倉橋健《演劇百科》1983、杉浦政雄等著《日本演劇史》1986、藤波隆之著《歌舞 世界》1989、戶板康二編《歌舞鑑賞入門》1959。
西涼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隋、唐(西元581∼西元907)「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自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興起至唐武則天(西元684∼西元704),數百年間,西涼樂皆為主要的燕樂。其間亦有著許多的演變過程。「西涼樂」是以其地名之,西涼(今甘肅西北河西走廊一帶,以涼州為中心)地處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津,歷經漢、鮮卑、匈奴、氐等族之統治,其樂舞不僅融合了中原與當地的文化,並羼有西域文化,故風格特異。西涼樂最初稱為「秦漢」,《隋書.音樂志》:「西涼樂,起於符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据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秦漢」,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隋...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古代以歌舞為職業的女藝人被稱為倡
《後漢書.列傳卷二十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