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19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國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稱。又稱「安國」。隋朝(西元581∼西元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屬儀式舞蹈。安國為粟特國(Sogdiana)之一部,位於今中亞Bukhara市附近。「安國樂」係經該國樂人來朝,其樂倍受皇室喜愛而著名,加之該國藝人安未弱、安馬駒、安叱奴、安進貴等之技藝亦為貴族所肯定。另一說:南北朝之北魏(西元386∼西元534)平北燕(西元407∼西元436)時得其樂()。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祇」。樂器有:琵琶、五絃琵琶、豎箜篌、簫、橫笛、篳篥、正鼓、和鼓、銅鈸、箜篌。樂工十二人,著皂絲布頭巾、錦褾領...
《通典》、《舊唐書.音樂》、《隋書》。
女歌舞(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歌舞之一型名詞,女歌舞(Onna kabuki)早期原寫成「女歌舞妓」。最早發源於京都,流行於江戶時代前期;原為一種流行的歌舞,稱為歌舞踊(Kabuki Odori)〔見歌舞踊)。女歌舞發源期是從1600年左右到1629年(寬永六年),其後以亂風紀為由被幕府政府下令禁止,期間約三十年左右均以女性為中心所流行的歌舞踊。當時女歌舞包括〈阿國〉和〈遊女〉(參閱《阿國歌舞》及《遊女歌舞》)兩種歌舞之總稱。根據伊原敏郎所著的《日本演劇史》中,將〈女歌舞〉的發展又分成以下三期:一、阿國的念佛踊時期。二、阿國與稱為名古屋之山三男性合作創出之歌舞踊時期。三、增加上三味...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事典》198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中山美(天理教教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理教教祖中山美是日本人,一七九八年(寬政十年)江戶時代末期,誕生於大和國山邊郡三昧田村(今良縣天理市)。她於一八八七年隱去身影,享壽九十。
  中山美自幼資質超群,天生巧手,五、六歲即擅長手藝,常利用布塊做成的手工品,分送給鄰近的小孩。她本性純樸,宅心仁厚,嫁到中山家後,對公婆至為孝敬,侍丈夫溫柔體貼,且能勤儉持家,敦親睦鄰,因之人人敬慕,許為婦女之楷模。
  依據天理教原典的記載:中山美是父母神創造人類時,充當母體大任的母靈所降世。父母神鑑定中山美的心地與言行,不愧其母靈因緣,於是在四十一歲那年,當「日、時」之屆臨而進入其體內,讓美成為「月日神龕」,或稱「...
坐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玄宗分樂為二部,堂上坐奏的稱為「坐部」。《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又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堂上坐奏,謂之坐部。」
天竺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稱。隋(西元581∼西元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西元618∼西元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屬儀式舞蹈。起自前涼張重華(西元346∼西元353)據有涼州,重四譯來朝,進貢男,始有「天竺」及其樂。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絃、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樂工十二人,著皂絲布頭巾、白練襦、紫綾、緋帔。舞者二人,辮髮、朝霞架裟、行纏、碧麻鞋。架裟(即今之僧衣)。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新唐書.禮樂志》。
文康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稱。隋代(西元581∼西元618)七部之一部,煬帝大業(西元605 ∼西元618)中將文康置於九部的最後一部,改名「禮畢」。文康係東晉成帝(西元326∼西元342)明穆皇后兄長庾亮(西元?∼西元340)之諡號。庾亮的家們為了悼念他,創作一首演述其故事的假面舞,故以《文康》名之。文康演出的樂器有笙、笛、簫、箎、鈴槃、鞞腰鼓等,樂工多至二十二人。
《晉書.庾亮傳》。
本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本的技能。《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買賣行中一發不是本等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歌舞妓或樂妓。《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山南節度使于頔又獻順聖樂,曲將半,而行綴皆伏,一人舞於中,又令女為佾舞,雄健壯妙,號孫武順聖樂。」《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每日設祭,必令女奏樂上食。」也作「女妓」。
高麗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隋朝(西元581∼西元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之「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屬儀式舞蹈。「高麗樂」係指古韓國三國時代之高句麗(西元前38∼西元668)之樂舞。西元436年,北魏太武帝(西元424∼西元452)滅北燕(西元407∼西元436),因得其。其後「高麗樂」在宮廷中逐漸發展,隋初即被編入「七部樂」。該時有歌曲「芝栖」、舞曲「歌芝栖」。唐武則天(西元684∼西元704)時,尚保有二十五曲。傳至中唐玄宗(西元712∼西元755)時,僅存一曲。其後「坐部」與「立部」成立,「高麗樂」未被編入該二部內。據《隋書》記載「高麗樂」:樂器有彈...
《隋書.音樂下》、《舊唐書.音樂》、《通典》、《新唐書.禮樂志》、《唐六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中所蓄養的歌妓。《三國演義》第八回:「教坊之樂,不足供奉;偶有家,敢使承應。」也作「家妓」、「家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