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死亡本能(Thanat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依德目睹恐怖屠殺和破壞行為,他感受到個體人格中存在著侵略、自我毀滅的本能,並此稱之為死亡本能。在佛洛依德的時代,死亡本能已是引人爭議的觀念,經常被視為反生物學及特異反應的悲觀主義。受死亡本能慾望所驅使的表現,衍生出攻擊驅力(aggressive drive),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轉向外界的替代客體所發展出的形式。包括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體育運動與戰爭毀滅。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体的自然界變為無機体,使生命變為死亡。...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原生賦予與性衝動的能量可能會使個體轉變,朝往追求更合理、甚至更具社會價值的成就,佛洛依德亦曾言,偉大的藝術家是將性或攻擊方面的精神能量,轉至成就創造性的行為。例如一位藝術家可能昇華其內心的性能量,創作出社會大眾讚喻有加的傳世經典。將原始的、不為社會接受的潛在慾望或本能加以改變,以較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出來,於是具攻擊衝動的人將其精力投入拳擊比賽;情感受創的人不再顧影自憐、怨天尤人,將己身遭遇故事書寫成經典小說;而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家往往歷經病痛折磨與人生逆境,卻將肉體苦楚和情緒幽谷,化為無數人類文化...
阿德勒學派治療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行為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與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即在於,阿德勒認為個人意識為人格的核心所在,並非佛洛依德認為的淺易識為人格的核心,因此阿德勒看重的是對於往事的解釋,並且這些詮釋對於日後的影響為何。(註1) 人格的動力 自卑的原則阿德勒強調人類行動力的來源源自於自卑,有了自卑感能促使個體力求優越,因而形成了追求更完美的生活目標,當發展到更好的技能與能力後,人類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到達停滯的高原期。但其實人類是永遠都不會滿足的動物,因此當到達高原期後,人們會再訂定出更高的目標,而促使自己去追求,因此如此周而復...
生存本能(Er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佛洛依德(Freud)認為:驅使心智生命的力量則衍生自兩種主要的本能:愛欲 ( Eros ) ,或稱生存本能,以及死亡慾(Thanatos ) ,或稱死亡本能。佛洛依德的驅力觀點隨時間而變,早先界定 ego本能(ego-instincts ) 諸如饑餓和攻擊,目的是保存個體生命,而性本能,其存在則是為確保種族延續。其後他將其總稱界定為「愛慾」 ( Eros ) ,即生存本能,其能量則稱為「性源能」(Libido,或直譯「力比多」)。生存本能之...
皮亞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紹皮亞傑(1896~1980)為瑞士心理學家,曾在納沙泰爾大學研習動物學和哲學,而於一九一八年獲動物學博士。後來他結合生物學的知識與認識論的研究,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師從榮格(C.G. Jung, 1875~1961)和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一九一九年起巴黎大學研習二年;特別研究兒童的思維推理的過程。一九二一年他返回瑞士,出任日內瓦盧梭研究所所長。一九二五年以後,任教納沙泰爾大學。一九二九年任教日內瓦大學先後達二十五年之久。一九五五年在日內瓦建立了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並擔任主任。他認為兒童...
轉移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定義個體把對某人事物積鬱的情緒、衝動(通常為負向),轉移到另一個比較不具危險性與威脅性的人事物身上,以尋求發洩,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屬於神經症性的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佛洛依德認為轉移作用是處理攻擊、性衝動最好的方式,基本驅力是無法改變的,但滿足驅力的對象則可以改變。轉移作用的發生歷程,是個體將負面之情緒、想法經強行抑制後,由於不敢對受挫的來源表示不滿,因此將具有敵意、不愉快的情緒脫離原來之軌跡,轉移至另一觀念、對象,或人物,將其負面情緒發洩在較安全的對象上。...
榮格(C._Jung)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貢獻4 參考文獻 地位及學說近代對深層心理學和潛意識的研究,可深深歸功於他。畢生致力臨床工作,證明佛洛依德學派對人類心靈的解決過於狹隘而且解釋有限,並累積許多令人信服的證據,闡釋若個體想要開始捕捉心靈真正本質,就須先了解比個體生命史和個體潛意識更深髓的事物。 生平1875年7月26日出生於瑞士一個凱斯威爾的村莊。榮格六個月大時,家庭移居到萊因瀑布邊的洛封城堡。父親是一個牧師。榮格從小受家庭宗教氣氛的影響,對宗教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由於他認為其父身為牧師卻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面對現實,只能講述空洞的神學教條,再加上他本...
情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上指個人慾望受社會道德標準、風俗習慣所約束,而不能表現於外,經長期壓抑而逐漸成為潛意識,形成一種不在意識層浮現的鬱結,稱為「情結」。為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所創。[例]他求學過程坎坷,創業以後,由於競爭激烈,他努力克服了自卑情結,奮發向上,如今已小有成就。
現代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二十世紀的藝術潮流。起因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的物質主義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撞擊,使得人類內心產生精神上的空洞、虛無。表現在文學作品上,強調個人的孤立性、經驗的破碎性。在語言技巧上,現代主義有別於過去者,在於不斷創新語言,不避土語方言,融入嚴肅的作品中。同時,由於佛洛依德學說的興起,現代主義強調意識流及象徵作用。
艾里克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rik Homburger EriksonErikson 的理論為佛洛依德的主義(neo-Freudian)其異於佛洛伊德者主要有三點:Erikson社會發展理論,不是基於人格異常者得心理特徵所建構,而是依據一般心裡健康者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Erikson不像佛洛伊德那樣遲早其決定論的看法,而是將社會全是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佛洛依德的理論是以發諸本我的性衝動(慾力)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生物性的。Erikson的理論是發諸自我成長的內在因...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