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您是否想查詢 加冕 嘉勉 夏眠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鳳山假面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鳳山假面舞團是韓國北部的民俗技藝團,而這種假面具舞帶有濃厚的北方色彩,最初的功能是在慶祝佛祖的生辰,後來漸漸演變成一種節日或慶豐收的民俗活動。鳳山假面舞結合了音樂、舞蹈及戲劇成份,並且巧妙地運用詩歌於對白當中,這是韓國所有假面劇舞中獨一無二的。該假面舞的主題有三。常是譏諷不務道法的和尚,嘲笑迂腐的貴族,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描述。「鳳山假面舞團」的服裝運用強烈的對比色,如黑、白、紅、藍,使演出充滿活力及色彩。在三十年代初期,韓國政府為了保存並維護特種文化遺產而成立「鳳山假面劇舞保存協會」(Pongshan Mask Dance Drama Society)。1961年,「鳳山假面舞團」在韓...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89年。
惡魔假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民俗舞蹈,起源於十七到十九世紀西班牙殖民期間,與西班牙聖體節的行進行列很相似,是以巨幅的君主畫像或名人畫像為特色,稱之為「巨人」(Gigantones)。在二十世紀,玻利維亞的改編版本創造出恐怖惡魔頭,但它並未覆蓋住舞者的頭部,而是戴在頭頂,繫在帽子上,舞者的綁腿則被鈴鐺所掩蓋。參與這支舞的人數,很少超過五位,有兩位指定當惡魔(diablicos),要在腰際纏繞著鈴鐺,而且在法式尖帽下戴著長鼻子面具。有兩位身穿紅羽毛披肩的樂師(awilas)為他們伴奏,一個打鼓,另一個演奏pinkillo。在共和國的年代,舞者不僅要年輕力壯,還要道德純潔;《惡魔假面舞》與其說是一種舞蹈,不如說是多采多...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選美假面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伊尼哥.瓊斯(Inigo Jones, 1573-1652)編舞及全劇設計,班.強生(Ben Jonson,1573-1637)提供故事,首演於1608年1月10日倫敦。故事大體描述眾女神與其侍從競爭著歌唱、辯論與舞蹈等技藝,來決定誰有資格能得到「第一美人」的頭銜。假面舞(Mask或Masque)在英國的發展始於十六世紀初期,受歡迎後,逐漸成為劇院的常態性節目,頻繁的演出,到十七世紀前半葉時,已操作磨練得相當成熟,頗具藝術水準。最初存活於宮廷娛樂中,由於某些部份受法國宮廷舞的啟示,參與者都戴面具、或騎馬,或坐在裝飾成含抽象概念的馬車進場,也邀請現場所有的人加入跳舞。這段時期的英國統治者亨...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爪克;假面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名。印尼峇厘島假面舞劇,起源於十八世紀。此劇中的舞者,都必須戴上面具,演出爪哇卡汶語(Kawi)版本的《羅摩衍那》〔見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札基;假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緬甸的宮廷假面舞,模仿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泰國的《空》〔見Khon〕,是由專業舞者和弄臣們組團一起表演。表演者穿著華麗的服裝並戴著冠狀頭飾,演出《羅摩衍那》(Ramayana,印度史詩)中的羅摩王子(Rama)、西妲(Sita)、拉瓦那(Ravana)以及其他角色。說書人和合唱隊隨著音樂的伴奏唱出本文。此種形式,被國立戲劇學校(National School of Drama)的劇團保存至今,而且偶爾公開演出或是出國巡迴表演,電視上也看得到。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假面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英格蘭的鄉村可以看到這類的表演,用以慶祝某些已不再含有原意的節日。「啞劇演員」與「沈默」這兩個專有名詞,源自於不確定的出處,也許是從埃及的「Munmia」(亡者的肖像),或者與木乃伊(再製的肖像)有關。羅馬人曾有一種祭祀,由亡者的親人攜帶亡者的肖像遊行,甚至有時候還將它保留在家裡。英國倫敦仍保有這樣的傳統,當君王駕崩後,製作了他的肖像,穿著他在位時的衣裝,並保留在西敏寺(Westminster)的愛司理普教堂(the Islip Chapel)中,直到伊莉莎白時期仍維持著這樣的習俗。這些啞劇本來是與新年節慶相關連,後來是與復活節等特殊的日子有關。大部分的節日都會上演一齣戲,戲的內容包括: 一...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山台劇;假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國舞劇類型。「Sandae-guk」字義為「山或山坡儀式」,可能用來說明在高出的舞台上所做的正式表演,或是一種以土丘為舞台的民俗表演;現在,此名詞泛指大多數韓國傳統的假面舞劇形式。這些民俗型式的保存,仰仗地方上的表演者以口述傳承,通常在各鄉村或地方上的儀式、祭典等特殊場合演出,因地域不同而有許多種類。例如《鳳山假面舞劇》(Pongsan Mask Dance)、《統營五廣大》(tonyung-okwangdae)、《東萊野遊》(dongraeyayu)等。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寇貝烏瓦假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巴西(Brazil)西北部之寇貝烏瓦(Kobeua)與卡烏阿(Kaua)印度安人為紀念死者而跳的舞蹈。舞者面帶獸類、鳥類或昆蟲類之面具,他們認為藉面具之力可代表為各類動物之精靈。與澳洲之《寇若貝里舞》〔見Korroborees〕相似,這些印地安族人自認非超自然而是自然之一部分。他們表演面具舞是為了恢復舞者中一人死亡而失去的生命力〔見瑪那(Mana)〕。舞蹈時舞者模仿森林中各種動物之習性,其中兩人表演巴西一種大而發光之藍蝴蝶,旁邊另有舞者模仿燕子之衝刺飛行的動作,另有一組舞者則表演一群沙蠅之飛行的動作,另有一人扮演樹獺吊於屋內橫樑上,其他尚有扮演貓頭鷹、兀鷹、美洲虎以及其他森林中之動物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假面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在爪哇(Java)中部的山區地帶,所拉卡爾達(Soerakarta)蘇丹統治的領土上,住著假面舞者,他們在當地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任何婚禮與節慶都少不了他們的祝興。在村莊裡,還有一個專門幫假面舞者裝扮、製作服裝與指導表演技術的阿土蘭吉若曼(atoeran ginoman)的團體,他們是世代相傳的祖傳事業。通常在所拉卡爾達蘇丹領地上,新郎娶親隊伍前往清真寺時,在前頭的假面舞者扮成大眼、露牙、類似獅子的怪物,頭上插著孔雀羽毛作成的巨大扇子,還有狹長的旗子與花朵,身披彩色細棉印花布(batik)與長達3又1/2尺的褶邊馬褲;後頭的舞者則拖著10尺長的棉布尾巴,他們時而旋轉、時而躍向空中,再突...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努佩;舞蹈巨人假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面名。努佩是奈及利亞(Nigeria)的一種舞蹈巨人假面,這些特殊的形像是用竹子或樹枝等製成,高達十五呎,最上方頂著假面,由「波羅祕密團體」(Poro Secret Society)的成員覆著假面跳舞。白天遊行穿越各村莊,到了傍晚則停止遊行,有一兩位巨人到處徘徊並盯著籬笆內,欲「嗅出」來歷不明的女巫,此舉意味他們不歡迎好管閒事的女人家。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