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夏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 mián
解釋:
部分動物為度過乾燥、酷暑等不良環境所帶來的威脅,而潛伏在地下或泥中,靜止或暫停其正常活動,此種現象稱為「夏眠」。如熱帶地方的昆蟲、蛇、壁虎、鱷魚等都有夏眠現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夏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stiv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脊椎或無脊椎動物為渡過高溫或缺水時期的一種休眠狀態。夏眠時,動物通常降低其代謝及活動。如:蝸牛以殼蓋將身體封於殼內,減少水分蒸散以渡過乾季;非洲肺魚,在池水乾涸時,躲在底泥中夏眠,直到雨季來臨。一些哺乳類(例如,地松鼠)亦會往乾燥的夏天,躲入溫度較低的洞穴,將體溫降至與環境溫度相似,進入休眠狀態。夏眠的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都有,隨種類及環境狀況而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夏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