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字軍東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源頭2 經過3 1187年海廷戰爭4 1192停戰5 關鍵字6 出處 源頭11世紀後期塞爾柱土耳其人侵占巴勒斯坦後,開始進攻基督徒朝拜的聖地,此舉激怒了東西雙方的基督教會。拜占庭皇帝呼籲共同對抗塞爾柱王朝的壓迫;公元1965年,教皇號召發動十字軍東征,以對抗土耳其回教徒。 經過成千上萬平民響應此一號召,遊方傳教士彼得領導了人民的十字軍東征,但遭到小亞細亞塞爾柱人屠殺。1096年,一支正式的歐洲軍隊與君士坦丁堡軍隊聯合。其中有的領袖是為宗教信仰而戰,有些則是為了可望得到更多領土和財富。他們征服了塞爾柱王朝在小亞細亞...
丹大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尼段,並砲轟鄰近部落,17日前進各部落燒毀房屋及倉庫糧食,至24日於丹大駐在所前廣場約及相關人員協議停戰。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安東貞美英文關鍵字:Andō Teibi 出處許雪姬/著。台灣歷史辭典,2004年出版,頁154。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韓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生於西元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戰爭。因美蘇駐軍撤離韓國,北韓共軍趁機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向南韓進攻,引爆韓戰。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被任命為聯軍統帥,出兵助南韓。後因美國總統杜魯門,深怕促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乃撤換麥帥,停戰謀和。戰事共計持續三年餘。
鷸蚌相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鷸蚌相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鷸蚌相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鷸蚌相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
偃兵息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停戰收兵。如:「好不容易才偃兵息甲,若又蓄意挑釁;一旦重燃戰火,必定兵連禍結,民不聊生。」北魏.高允〈征士頌〉:「于是偃兵息甲,脩立文學。」
休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停戰
求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請求和平相處。常為戰敗或情勢不利的一方,向對方請求停戰。《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三國演義》第六八回:「若與久戰,大損士卒,不若求和安民為上。」
協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雙邊為謀問題解決,協商後訂立的共同遵守條款。如:「停戰協定」、「雙邊協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