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13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委員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委員制在近代的政治演變中,行政大權漸傾向於集中一人之趨勢,無論是內閣制或是總統制都是權力明顯掌握於個人,然委員制(council system)則屬於一例外之政治型態,委員制又稱為委員會制、合議制,屬於共和制的一類,在委員制的運作下,行政組織決策、管理等權利並非由單一的領袖所獨佔,而是透過特定數目之委員所成立之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政治首腦、首長等之職務及政治權利,由此可知委員會的決策,通常傾向依照協商以達到一致原則再而施行。而瑞士之政治形態可稱為委員制之典範,另外在拉丁美洲亦有許多國家採行類似於委員制的軍事執政團,可...
不信任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責任內閣制中,國會為迫使內閣去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西元一八四一年,起源於英國。凡採取內閣制的國家,當國會反對內閣的政策時,即可提出不信任案,採行不信任投票。如果此案通過,內閣即須總辭,或由元首解散國會,重新改組,以訴諸選民公決。此乃反對黨制衡執政黨最有效的方法。
閣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閣制國家,由內閣總理(或稱首相)延攬入閣,參與制定並執行國家政策的官員。其名稱各國略有不同,如部長、大臣等。英國規定閣員必須是國會議員,而德國、日本等國則不必為議員;至於第五共和法國規定不能由議員兼任。
入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閣制政體,指被行政首長選中承擔政務。[例]這波人事異動,預料他將入閣,擔任內政部長一職。
議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人民代表組成的參政機關。可行使立法權。在內閣制國家中,且負有監督政府的權力。也作「國會」、「議院」。
信任投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閣制國家議會對內閣或政府監督的方式之一。議會對組閣或政府政策有異議時,可用投票方式表示對內閣或政府信任或不信任。
組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家領袖或行政首長甄選人才擔任中央政府的部會首長。如:「義大利總統選舉後,新聞焦點馬上轉移到新總統組閣了。」
2.大陸地區泛指組織各種班子。如:「這廠的重要幹部由廠長自行組閣。」
預備立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改為一人,以明示官吏的責任。1911年再度改革中央官制,廢除內閣、軍機處與政務處,實施對君主負責的內閣制度,設總理大臣一人、副大臣兩人、十部大臣各一人,共十三人。在法律上則廢除凌遲、梟首、戮死等酷刑,只留下斬首刑。同時廢除入墨刑、等肉體刑,改一為罰款。連坐和逼共也接廢除。並將行政與司法明確區分,以示司法獨立。可是,清廷這樣做充其量只是以立憲為名,而以加強滿洲人的中央集權統治為實。還進一步想將漢人督撫的地方軍權和財政權收歸中央,卻也因此種下了督撫消極反清的種子。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光緒皇帝、宣統皇帝英文關鍵字:Guang...
總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內閣制國家的行政首長。也稱為「內閣總理」。
內閣總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行內閣制度國家的行政首長。其任務為輔弼元首,總攬政務。也稱為「閣揆」、「首相」、「總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