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抱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源) 02.清.顧炎武〈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 參考詞語︰補殘守缺注音︰ㄅㄨˇ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ǔ cán shǒu quē釋義︰猶「抱殘守缺」。見「抱殘守缺」條。 01.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九.孝哀皇帝紀》:「至於國家大事,則幽冥莫知其原,然猶補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忘從善服義之公心。」 參考詞語︰保殘守闕注音︰ㄅㄠˇ ㄘㄢˊ ㄕㄡˇ ㄑㄩㄝ漢語拼音︰bǎo cán shǒu quē釋義︰猶「抱殘守缺」。見「抱殘守缺」條。 01.宋.魏了翁〈哭吳侍郎文〉...
一目瞭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子卻說:「他雖有不好處,也須有好處。」好處在於「其志不卑」,壞處在於「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學兩漢」,但若欲談細微處,朱子則以為,若能透徹了解文中子的學說理論,那要評斷他將猶如從高處往下看,一眼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後來「一目了然」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用字。為五代時南漢劉巖所造的字,並自以為名,取周易飛龍在天之意。《新五代史.卷六五.十國世家.兩漢世家》:「龑初名巖,又更曰陟。九年,白龍見南宮三清殿,改元曰白龍,又更名龑,以應龍見之祥。」
說文解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首先運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形體構造,因形說義,因聲求源,是人們認識、掌握上古語音、詞匯和讀通先秦兩漢古籍的重要工具書。此外,《說文解字》釋字時往往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則在後面列出。然後解釋這個字的本義,再結實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的關係。總括而言,《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內容編排關於《說文解字》的編排,《說文解字敘》說﹕「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由此可見,本書分為十四篇,另加序一篇,...
辭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程,“以詩為賦”和“以文為賦”創作現象的交叉出現,構成辭賦藝術發展史線索。辭賦文學自戰國初成,歷經兩漢、晉唐、兩宋、元明迄清,形成由先秦到晉唐詩的散化到賦的詩化、漢大賦經晉唐以詩為賦到宋代以文為賦、晉唐經宋代以文為賦再到元明賦家仿騷復古的三大演進圈。辭賦藝術自身演進發展,契合於中國辭賦文學思潮,而且與釋賦所表現之文化氣象,以及歷史上“獻賦”“考賦”制度關係甚密,並由此顯示出辭賦在各個時代既相承又異趣的藝術風貌。探考辭賦之源,有四種代表性見解:一、《詩經》說,班固《漢志》“不歌而誦謂之賦”,《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
桐城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代古文運動中的正宗流派。為方苞所開創,繼有劉大櫆、姚鼐等加以闡發。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為「桐城派」。主張古文應嚴整簡潔,並須學習《左傳》、《史記》、《先秦》、《兩漢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考據、辭章並重,要求語言雅潔,筆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鍊見稱。
才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資、才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於所聞。』」《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怪不得人家說我少爺才情好,原來兩漢演義那部書都記得這般熟。」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是彰顯「大衍之數」,與《周易》精神相一致。又劉勰對孔子至為尊崇,本來他一生最重要的職志,就是要效法兩漢經師,徧注群經,但因馬融、鄭玄等為群經作傳注已有很大的成就,只好改作《文心雕龍》來弘揚經教,〈序志〉篇又說:「予生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採之,齒在踰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行;旦而寤,迺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讚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因此,〈宗經〉篇提出「五經含文 」之說即是他「宗經為文」...
坦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平坦的道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兩漢以後,體勢漫弱,雖明乎坦途,而類多依採。」唐.白居易〈新樂府.太行路〉:「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也作「坦塗」。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上古2 先秦到漢初2.1 夏商2.1.1 教育萌芽2.2 西周2.2.1 教育內容2.2.2 教育方向2.2.3 教育特點2.3 東周2.3.1 思想學派2.4 秦2.4.1 以吏為師,以法為教2.5 兩漢2.5.1 西漢2.5.2 東漢3 魏晉南北朝4 隋唐4.1 教育系統化4.2 隋4.3 唐5 宋代5.1 重文輕武5.2 興學運動5.3 官學私學5.4 教育理論6 元代7 明代7.1 擴大和完善7.2 八股取士7.3 書院政治7.4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8 清代8.1 新式教育的興起8.1.1 教會學校8.1....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