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49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界限。《詩經.大雅.綿》:「迺疆迺理,迺宣迺畝。」《宋書.卷六四.何承天傳》:「良守疆其土田,驍帥振其風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區分、分界。[例]畫分、區畫
力爭上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參考資料〕 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據《庸盦文編.庸盦海外文編.卷二》引)臣因復照會外部,請以大金沙江為界,江東之境,均歸滇屬。明知英人多費兵餉,占此形勝,萬萬不肯輕棄,然必借此一著,方可力爭上游,振起全局。外部果堅拒不應,兩次停商而臣不顧,數次翻議而臣不顧,外部所稍依允者,印度部復出而撓之,印度部所稍鬆勁者,印度總督復出而梗之,印督至進兵盞達邊外之昔馬,攻擊野人,以示不願分地之意,臣相機理論,剛柔互用,外部謂此議非出自總理衙門,與雲貴總督,盡係使臣之私意,臣電請總...
不動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許國公贈太尉韓公神道碑銘〉(據《全唐文.卷五六二.韓愈》引)公之為治,嚴不為煩,止除害本,不多教條;與人必信,吏得其職,賦入無所漏失,人安樂之,在所以富。公與人有畛域1>,不為戲狎2>,人得一笑語,重於金帛之賜。其罪殺人,不發聲色。問法何如,不自為輕重,故無敢犯者。 〔注解〕 (1) 畛域:範圍、界限。畛,音ㄓㄣˇ。田間分界的道路,引申為界限。 (2) 戲狎:嬉戲親近。
度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限度。《荀子.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鴻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河川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為楚漢分界處。
文藝復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界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界的限制。唐.韓愈〈喜雪獻裴尚書〉詩:「地空迷界限,砌滿接高卑。」《孽海花》第二○回:「松林盡處,一帶粉垣,天然界限,恰把全園遮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田間分界的道路。《廣韻.上聲.軫韻》:「畛,田間道。」《楚辭.屈原.大招》:「田邑千畛。」
不分畛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畫分界限。形容感情融洽,同心協力。如:「人類應不分畛域,共同為促進世界和平而努力。」《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傳三.包世臣傳》:「世臣擬多裁鹽官,惟留運司主錢糧,場大使督灶戶,不分畛域,仿現行鐵硝之例,聽商販領本地官印照,赴場繳課買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