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惠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所謂“歷物之意”;“歷”指分辯,治理。成玄英疏曰:“心遊萬物,歷覽辨之。”“意”即《墨經》“以辭抒意”之“意”,指思想上的判定,判斷或結論。 惠施不但是一位卓越的自然科學家,同時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有關“歷物之意”的命題,主旨在於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論證他的哲學宇宙觀和方法論。惠施和儒家學者不同,他能夠擺脫殷、周宗法奴隸制下的天命神學、祖先崇拜、宗法觀念等一套“敬天地,事鬼神,祭祖宗”的傳統思維模式,而直接探索宇宙萬物本身的發展規律。這標誌著我國古代...
不容分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容許分辯解釋。《紅樓夢》第一二回:「寶釵不容分說,便灌了湘雲一杯。」也作「不由分說」。
百喙莫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百張嘴也無法辯解。形容無以申訴的窘境。如:「檢方呈上的證據完整、真實,讓嫌犯在法庭上百喙莫辯。」
多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猜疑過多。《官話指南.卷一.應對須知》:「我這不過效點兒勞,倒不必這麼多心。」《文明小史》第四四回:「黃撫臺見他發了急,連忙分辯道:『我們說說笑話,你不要多心。』」
口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話裡的含義,言外之意。《官場現形記》第二六回:「黃胖姑一聽口音不對,連忙替賈大少爺分辯。」也稱為「口氣」。
三七二十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為算學乘法的口訣,借比喻為不顧一切。《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頓拳頭打得你滿地爬。」《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張員外走出來分辯時,這些個眾軍校,那里來管你三七二十一,一條索子扣頭,和解頭中兩個主管,都拿來見錢大王。」
分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辯。也作「分證」。
有口難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嘴卻難於分辯。形容蒙受冤屈而無從申辯。《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王大郎這兩句話,眾耳共聞,卻賴不得,雖然有口難辨。」《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孟夫人有口難辨,倒被他纏住身子,不好動身。」也作「有口莫辯」、「有口難辯」、「有口難分」。
分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辯訴說。宋.晁補之〈惜奴嬌.歌闋瓊筵〉詞:「漁火煙村,但觸目傷離緒。此情向、阿誰分訴。」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告哥哥一一言分訴,那官人是我的丈夫。」也作「分細」。
分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辯。《紅樓夢》第二七回:「這裡紅玉聽說,不便分證,只得忍著氣來找鳳姐兒。」也作「分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