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05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穆如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清風和美,化養萬物。[例]良政化民,穆如清風。
明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黽勉,努力。《詩經.魯頌.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
孝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此估計為《呂氏春秋》之前的先秦時代。 孝經篇章《孝經》分為十八章,內容包括尊敬父母,忠於君主,教化民眾等;實踐在家行孝,對國盡忠的德行,貫徹了儒家事親孝就能事君忠,由修身治家便可推及治國為政的「以孝治天下」的觀念。 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無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德化民,不採政刑。《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宋.王安石〈贈上元宰梁之儀承議〉詩:「民欺自不忍,縣治本無為。」
草偃風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參見「風行草偃」條。《陳書.卷五.宣帝紀》:「草偃風行,冀以變俗。」《官場現形記》第二○回:「所以到來任之後,事事以節儉為先。現在幾個月下來,居然上行下效,草偃風行。」
簡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繁瑣為簡單。[例]監理處決定開辦通訊業務,簡化民眾申請手續。
上為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上行下效」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1>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而成。故《孝經》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論語》曰:「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尚書》曰:「以教祗德。」《詩》云:「爾之教矣,欲民斯效。」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春秋元命苞》。〔參考資料〕 《春秋元命苞》(據《太平御覽.卷三六○.人事部一.敘人》引)天人同度,正法相授。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教之為言效也,上為下效,道之始也。
民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百姓的風俗習慣與傳統,包含建築風格、日用器物形式等物質文化,以及民間故事、俚語、宗教儀式等非物質文化。《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順府地方,毗連四川,苗漢雜處,民俗渾噩。」
風行草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參見「風行草偃」條。《後漢書.卷三○下.郎顗傳》:「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
懷古詠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懷古詠史在人文學術中﹐文學與歷史﹐似特別相連而相近。文學作品﹐同時包涵歷史人物與事蹟之敍述記載﹐而最初之歷史著作﹐亦兼具文學性。中國詩經之雅頌﹐即為歷史人物之頌贊﹐與對各歷史時代之政教之廢興之敍述。詩經之國風則言王化之所及之地與四方之風化民情。楚辭中之離騷﹐無異一個人之自傳。漢賦亦恒賦一時代之京都之壯麗與王者之大政等。後來之樂府與古詩﹐多懷古詠史之作。而杜甫為詩聖﹐亦兼為一代之詩史。詞曲之本事固為史﹐而元明以後之小說戲劇之故事﹐更多取材於歷史。詩歌中之詠史之詩﹐實不同於歷史之傳記。歷史中之古人即在古代﹐而詠史之詩中之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