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7.4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學相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及教學為師的道理。此段文字是論述教與學互相促進的作用。就像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去嘗試,就不知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一定要學習過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接著,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在哪裡。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要求自己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然後能自我勉勵,學不懈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後來「教學相長」...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方法,以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篇所講述的內容,可說是互為表裡,自古以來甚為學者所推重,直至今日,書中的道理仍然深具價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處,就是觀摩、切磋。這四種方式,就是促使教育...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魏崧《壹是紀始》作“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提要》說:“鄭耕老作一萬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歐陽公作一萬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經注疏》本統計是一萬二千七百字,此和鄭耕老所說相同。”錢穆在《孔子與論語》一書說“其總字數,不出一萬六千四百多字。”目錄1 爭議2 參見3 參考文獻4 外部鏈接5 以上資料來源 爭議 孔子於〈陽貨〉提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孔子推行大...
正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舊稱十三經為「正經」。《抱朴子.外篇.百家》:「正經為道義之淵海,子書為增深之川流。」
後起之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崇儒學,反對何晏、王弼等的玄學。所撰《春秋榖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傳》注解,收入《十三經注疏》中。 (2) 風流雋望:指英俊傑出才智出眾的人物。雋,音ㄐㄩㄣˋ,今同俊。 ◎2《晉書.卷四三.郭舒列傳》郭舒字稚行。幼請其母從師,歲餘便歸,粗識大義。鄉人少府范晷、宗人武陵太守郭景,咸稱舒當為後來之秀,終成國器。〔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
注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如《周禮注疏》就包括漢代鄭玄的注及唐代賈公彥的疏。[例]《十三經注疏》
美奐美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美輪美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一部重要的典籍,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在《禮記.檀弓下》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國趙武的新屋落成,很多大夫都前去參加落成啟用典禮;一位名叫張老的大夫說道:「這屋子是多麼的高大壯觀啊!這裡面的裝飾是多麼的美麗鮮明啊!從今以後,主人就要在這屋裡祭祀奏樂,在這屋裡居喪哭泣,也在這屋裡和宗族聚會飲宴了。」趙武回說道:「我能夠在這裡祭祀、居喪、與宗族聚會,表示我將來能夠善終,與先人們合葬於九原啊!」表面上張老是在稱讚屋宇高大豪華,實際上是在提醒趙武不可奢華太過,要適可而止。後來「美輪美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房屋規模...
圈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為沒有標點的文章斷句。如:「圈點十三經」。
經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古聖先賢的著述、典籍。原多指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後也指其他學派、教派或著名的著作。如《道德經》、《南華真經》、《聖經》、《可蘭經》、《三字經》等。[例]研讀經書,可從中汲取古代聖賢的智慧。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