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2.67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借刀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上奏推薦范仲淹,他沒有帶兵經驗,說不定會死在前線,這正是借刀殺人之計,又可以顯現出您不計前嫌,以德報怨。」後來,「借刀殺人」就用來比喻假他人之手去害人。
恩將仇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感恩戴德、以德報怨
嫌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厭惡。宋.蘇軾〈答陳師仲書〉:「處世齟齬,每深自嫌惡。」《西遊記》第二回:「此時俱甚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也作「嫌憎」。
以怨報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給予的恩德。《禮記.表記》:「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唐.李德裕〈小人論〉:「世所謂小人者,便辟巧佞,翻覆難信,此小人常態,不足懼也。以怨報德,此其甚者也。」
何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如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文選.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以德報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人用恩惠待我,我也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鏡花緣》第四三回:「日後回來,替他擇一婚配,完其終身,也算以德報德了。」
環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圓環的中心。比喻空虛而無是非的境界。《莊子.內篇.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史臣曰》:「所可議者,不能釋憾解仇,以德報怨,泯是非於度外,齊彼我於環中。」
掩惡揚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藏過失,宣揚善行。參見「隱惡揚善」條。《梁書.卷五六.侯景傳》:「臣渦陽退衄,非戰之罪,實由陛下君臣相與見誤。乃還壽春,曾無悔色,祗奉朝廷,掩惡揚善。」宋.蘇軾〈趙康靖公神道碑〉:「專務掩惡揚善,以德報怨,出於至誠。」
不共之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郭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翁伯,生卒年不詳,漢朝軹(今河南省濟源縣)人。為人精悍、節儉、勇猛任俠,常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所以人們爭相與他交往。若朋友有難或遭怨,必親自助其報仇;若不願復仇者,則捐錢使其安居。武帝時被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