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75.85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何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為什麼。《文選.潘岳.河陽縣作詩二首之二》:「曲蓬何以直?託身依叢麻。」唐.韓愈〈秋懷詩〉一一首之七:「我無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2.如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文選.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3.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或不能。《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文選.東方朔.答客難》:「賢與不肖,何以異哉?」
何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異事理的情景,如何能夠承受?如:「為了家產,兄弟相爭到此地步,這一切看在老人家眼裡,真是情何以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況以清白之身,暗地迎新送舊,雖無所染,情何以堪!」
樹猶如此,人何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木尚且有這麼大的變化,更何況是人呢?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多用於感傷人生的變化。北周.庾信〈枯樹賦〉:「桓大司馬聞而歎曰:『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唐.盧照鄰〈病梨樹賦.序〉:「豈賦命之理,得之自然,將資生之化,有所偏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不怕死,為何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用以表示對虐政所提出的警告。當人民生活困厄,生不如死時,雖有嚴刑峻法,也無法對人民產生制約的力量。《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何以見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憑什麼知道。《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高翰林道:『老先生何以見得?』」
何以克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怎能擔當得起。明.凌濛初《紅拂記》第三齣:「小生有何德能,敢勞張兄如此相待,何以克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拿。如:「以毒攻毒」、「以物易物」、「以逸待勞」、「以卵擊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認為。如:「以為」。
因為。如:「以人廢言」、「不以貧窮而氣餒。」
介詞。相當於「之」。它的後面常接時間詞或方位詞。如:「以前」、「以後」、「以外」、「以上」、「以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表示疑問:A>什麼。如:「何處」、「何時」、「何人」、「何年何月」、「有何相干」。B>哪裡。如:「何去何從」、「天理何在」。
副詞:A>豈、怎麼。如:「何止」、「何至於此」、「何足掛齒」。B>為什麼。如:「何必這樣」、「何不早說」、「何樂不為」。
嘆詞。多麼,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榮幸」、「明日何其多」。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意思。《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楚辭.屈原.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宋.毛登龍〈盡心知性存養如何〉:「吾於知覺者而盡其心,固可以詣其安安之地,然出入無時則遷矣。吾於純粹者而知其性,固可以全其生生之妙,然揠苗助長則斲矣。又何以存之、養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