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025 ms
共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姑且、暫且。如:「聊備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六○首之三五:「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為了示音,便加上聲化的聲符「匕」,寫作「老」。這個語素或詞語在另一方言區顯然不會再念作/老/,姑且假設讀與/丂/近,為了示音,便換上聲化的聲符「丂」,變成「考」了。「老」與「考」讀音相近,是建類一首,「老」與「考」意義相通,是同意相受。事實上,自明趙宦光至清曹仁虎、王鳴盛、葉德輝、饒炯、劉大白等著以「聲近」為轉注之一大特徵。轉注一般為形聲字,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便提出轉注字有兩類,一類是像形符號加注音符號而成的,另一類是由形聲字改換音符而成的。轉注字和形聲字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採用的也是標音的一形一聲的結構方...
|
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姑且當作是的意思。如:「他竟然如此大逆不道,算我沒生這個兒子!」
|
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姑且。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封神演義》第一回:「因望下一看,知紂王尚有二十八年氣運,不可造次,暫回行宮。」
|
三寸不爛之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辭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頭,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另外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動了歸隱的念頭。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三寸舌」成為皇帝的軍師,位極人臣,已達到一般...
|
置之度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匡復漢室,但天下尚未統一,還有許多人據地稱王。光武帝花了五年多的時間,總算大致敉平,只剩四川的公孫述和甘肅的隗囂兩股殘餘勢力。公孫述遠在蜀中,不易發動攻勢;隗囂表面上向光武帝稱臣,並且把兒子送到洛陽任官,表示歸順。因此,光武帝不急於消滅這兩股勢力,希望能讓苦戰多年的將士,好好休養生息一番。於是對將領們說:「現在天下已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姑且把消滅隗囂和公孫述兩人的事,置於度外,不加理會吧!」後來「置之度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放在心上,不加理會。
|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就到了。仁章還引用《周書》上的說話:「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意為:想打敗他,姑且先幫助他;想從他那裡取得甚麼,暫且先給點他甚麼。)智伯在魏桓子這裡得到土地後,果然又去向趙襄子強要土地。最後被韓、趙、魏三方聯合消滅。 解釋 指打算取他甚麼東西,必須先給他一些甚麼東西。 例句 所謂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就是要從別人那裡拿到些好處,就要先給他一點甜頭!
|
欲擒姑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欲擒故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欲擒故縱」原作「欲擒姑縱」,意謂「要捕捉他,姑且先放任他」。後人多書作「欲擒故縱」,蓋「姑」、「故」二字音通之故。「欲擒故縱」這句成語是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範,故意先放鬆一步。「欲擒姑縱」見於傳說中「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就是以退為進的戰術,在攻擊敵人時,故意先放鬆一點,不要把敵人逼得太緊,緊跟在敵人之後,讓敵人耗散氣力鬥志之後,再予以捉拿,一戰即勝。《三國演義》中有名的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就是這種戰術的利用。當時蜀國附近的雲南、西康、貴州一帶住著南蠻,其中有個叫孟獲的首領。諸葛亮希望能夠收服孟獲的「心」,使他誠意服從,才能一勞永逸。所以諸葛亮運用計...
|
三言兩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衰勢的徵兆,人生不會永遠得意。就是歷代君王的命運也是如此。所以一個人要知道退讓,其實就是為了前程。姑且就這麼地回轉田園,不問世事。過去面對那些外來異族人的是非口舌,即使是極簡短的三言兩語,也讓我頗費精神,所以弄得我頭髮都斑白了。後來「三言兩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言語簡短。如《紅樓夢》第六七回:「怪不的前日我們在店裡彷彷彿彿也聽見人吵嚷,說有一個道士,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又說一陣風刮了去了。」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
低聲下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1>《童蒙須知.語言步趨》(據清.陳宏謨《養正遺規.卷上》引)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2>,不可高言3>諠鬨,浮言4>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長上檢責,或有過誤,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隱默,久卻徐徐細意條陳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當是偶爾遺忘。」或曰:「當是偶爾思省未至。」若爾則無傷忤,事理自明。至於朋友分上,亦當如此。 〔注解〕
(1) 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後改字仲晦,晚號晦翁,又號晦菴、紫陽。宋婺源人,僑寓建州。曾講學於建陽考亭,因號考亭,晚築草堂於雲谷山,又號雲谷老人。累官寶文閣待制,卒諡文,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寶慶中贈...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