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7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掖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宮人之官,由宦者任職,掌後宮貴人、采女事。《漢書.卷八.宣帝紀》:「後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朱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378~1448)明太祖第十七子,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子、丹丘先生。太祖封為寧王,成祖改封為南昌王,仁宗正統十三年薨,諡號獻,故稱為「寧獻王」。喜好文詞,常刊布祕本廣為流傳。著有《漢唐祕史》、《文譜》、《詩譜》、《太和正音譜》、《荊釵記》。
宗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掌管皇族親屬的事務。參見「宗正」條。
寺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漢制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寺大卿,寺卿之名自此始。
公卿大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高位的官員。《文選.班固.兩都賦序》:「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藏、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
宗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禪宗。宋.契嵩編《傳法正宗論.卷下.第三編》:「古者謂禪門為宗門,此亦龍木祖師之意耳。亦謂吾宗門乃釋迦文一佛教之大宗正趣矣。」
棄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去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土木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英宗信宦官王振的意見,率領大軍親征也先,於土木堡兵敗被俘,兵士死傷慘重。史稱「土木之變」。
矯邪歸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改邪歸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改邪歸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漢時期,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漢代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東漢獻帝時遷都於許,典章湮沒,應劭於是綴集所聞,著成《漢官》(亦稱《漢官儀》)一書,記述漢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禮儀。應劭在提到「卿」這個官職時,認為它有彰顯、光明之意,具有背棄邪道,趨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顯國家的道德。後來「改邪歸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改正錯誤的行為,返回正途。出現「改邪歸正」的書證如《七國春秋平話》卷上:「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