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02 ms
共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詞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宋、元以後民間流傳的說唱文學。以散文敘事,雜以韻文詠唱。其韻文或為整齊句的詩讚,或為不整齊句的詞、曲、小調。較著名者為《金瓶梅詞話》。
|
車鼓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一種載歌載舞的小戲。係由大陸地區花鼓流傳至福建南部,再傳至臺灣,並結合當地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演變成的歌舞小戲。車鼓的表演不限場地大小,演員以小丑和小旦為主,有時另加副旦,但通常以「二小」為一組,做為基本的表演形式,可數組或輪番演出。角色造型亦無嚴格限制。戲目取材於民謠故事,音樂主要是福建南部流行的一些民歌小調,如〈桃花過渡〉、〈五更鼓〉、〈牽紅姨〉等。也作「車鼓陣」。
|
拉洋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盛行於民國初年的民俗雜藝,是電影未流行前的娛樂雜技。以敲打鑼鼓方式招攬生意,將各種彩色的畫片或西洋景物,掛於裝有凸透鏡的木箱中,一面說唱畫片的內容一面換片,如電影般的供人觀賞。唱詞多七字句,唱腔則多為當地的民歌小調。也稱為「拉大片」、「西洋景」、「西洋鏡」。
|
器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樂器演奏的音樂。相對於聲樂而言。[例]今晚的器樂曲目都是優美動聽的地方小調。
|
關係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上指調號相同的大調和小調互為關係調。為英語relative key的意譯。關係調的小調主音位於大調主音的小三度下方。如G大調和e小調。
|
數來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北方各地的曲藝。由一人或兩人手執竹板或繫以銅鈴的牛髀骨一邊打拍,一邊說唱。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類似順口溜,後進入小型劇場演出,說唱內容方面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例]民初時期的北平居民,閒時會在茶館、書場裡聽些俗曲小調、數來寶等,來打發時間。
|
大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洋音樂調式。主音與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構成大三度、大六度音程,而各相鄰兩音除主音上方的三、四兩音間和七、八兩音間為半音外,其餘的均為全音所組成的調式。為英語major的意譯。如:C大調、F大調等。大調的色彩通常比小調的色彩明朗。
|
採茶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江南各省的地方戲劇。最早出現於江西省南部九龍地區,隨後流傳於閩、粵一帶的客家地區,成為客家戲曲的代表,俗稱為「打採茶」。由小型的三腳採茶戲,吸收歌仔戲等地方戲曲的內容而發展成大型採茶戲。唱腔仍以客家山歌、民謠小調為主,內容多為歷史故事或民間傳奇等,深具地方特色。簡稱為「採茶」。
|
加力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起源於加勒比海特立尼達島的民謠風小調。為英語Calypso的音譯。本為即席演唱,題材取自當地的事件或傳聞,節奏強烈,類似非洲歌曲,最初為特立尼達島農場的非洲奴隸所唱。當時農場主人禁止他們互相交談,他們就利用加力騷來傳遞消息,且每年在狂歡節都要舉行一場歌唱比賽大會。西元一八三八年奴隸制度廢除後,歌唱比賽仍然繼續舉行。加力騷不但傳遍了加勒比海地區,而且遠播到世界各國,如Day-O和BananaBoat Song 等都曾風行於臺灣。
|
郿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陝西、山西、甘肅的地方戲劇。由郿縣(今眉縣)、鄠縣(今戶縣)的山歌、小調、童謠發展而成。一說淵源於元明北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