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
物極必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猶「物極必反」。見「物極必反」條。 01.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齣》:「老夫待罪錦衣,多歷年所,門戶黨援,何代無之。總之,君子、小人,互為盛衰,事久則變,勢極必反。」
不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能勝任。《三國演義》第一一回:「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紅樓夢》第六三回:「究竟賈府二宅皆有先人當年所獲之囚,賜為奴隸,只不過令其飼養馬匹,皆不堪大用。」
主題統覺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目錄1 介紹2 目的3 優點4 缺點5 參考書目 介紹 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e apperception test, TAT)是摩根(C.D.Morgan)和莫瑞 (H•A•Murray)於1935年所編制,屬於人格測驗的一種。是專門研究幻想的一種方法,後來出版《主題統覺測驗》一書。全套測驗有30張黑白圖片和一張空白卡片。圖片內容多為一個或多個人物處在模糊背景中,但意義隱晦。施測時得依據受測者的性別、兒童或成人(以14歲為界),取統一規...
艾德華個人偏好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艾德華個人偏好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EPPS) 起源艾德華個人偏好量表(EPPS)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llen Edwars在1954年所發展並出版的,此量表示依據墨瑞(Murray)於1938年所提出的人格需求理論而設計,艾德華從中從中選出15種人格需求,並依這些需求理論涵義,設計210對敘述句,每對敘述句的社會其代性接近相等,受試者可從中挑選出一項最符合自己當下感受或情形的句子。而此量表最...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春秋》也有自然現像,日食、月食、隕石、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記載日食三十六次,例如莊公七年所記“星隕如雨”是關於天琴星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記“有星孛入於北鬥”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何休在《春秋公羊注疏序》中說:“往者略以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穀梁傳講「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
現實治療理論(reality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實治療法是美國精神科醫師葛拉塞(W. Glasser)1965年所倡議,它的基本精神是我們要為自己所選擇去做的事負責,我們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結果,但卻並不是過去的受害者,除非我們自己選擇如此。此派治療理論認為所有的問題都發生在現在,因此,現實治療花很少時間去談過去。現實治療以案主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表現為治療對象,重點在於協助案主面對現實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了解只有自己負起應負的責任,才能獲得滿足的道理。換言之,現實治療理論在精神上是秉持著「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看法。它們認為人們只要願意為某個目標努力,就可以有所改...
需求法則的例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首見於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1875-1922)在西元1899年所出版的《有閒階級》(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一書。青少年的炫耀性消費行為:近年來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加以媒體廣告的吹捧,帶來高度消費的社會,造成了青少年在流行商品購買逐漸趨向炫耀性,購買炫耀財的理由為:名牌可使人一目了然,使他人知曉自我身分,藉此標榜自我獨特性及金錢之擁有,引發同儕間的羨慕或嫉妒(比較心理),獲得他人認同,進而成為團體中的意見領袖。[註二] 季芬財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
共同學習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簡稱L.T.)是由強森兄弟(D.W.Johnson&R.T.Johnson)於1987年所發展,是最簡單的合作學習法,應用上相當普遍。此方法是使學生在四至五人的異質性小組中,根據教師分派的工作單一起學習,而後每小組繳交一份代表成員努力成果的工作單,以此為小組獎勵的依據。其實師特別強調共同學習前的小組建立(team-building)及小組運作中的團體歷程。到了1984年他們修改上述方法,並將之稱為學習圈(Circle of Learning),倡導建立二至六人的異質小組,小...
團體探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探究法(Group-Investigation,簡稱G-I),由莎朗(R.Sharan)等人於1976年所發展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學生多樣而廣泛的學習經驗,每組學生自行決定所要學習之內容,並懂得如何組織及進行溝通,然而這樣的學習經驗必先具備一些基本知識和技巧。團體探究包含以下四項重點:1.全班是由不同小組集合而成。2.設計多樣之學習任務供小組探究。3.強調學生間主動之溝通。4.教師和小組溝通並引導各小組之活動。G-I包含六個連續階段(consecutive stages),每一階段依研究主題、教師和學生之技巧歸納成一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