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社會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社會學習論由極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修正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提出,融合部分認知心理學觀點.班杜拉屬於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者。(註1)目錄1 (一)強化並非構成學習的必要條件2 (二)學習來自於觀察與模仿3 (三)模仿學習有不同的方式4 (四)模仿學習非機械式反映5 (五)最能引起兒童模仿的楷模6 (六)觀察學習四階段歷程7 社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8 參考書目9 關鍵字 (一...
增強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激發、維持或停止成員的某些行為,藉以增進組織績效(註一) 增強(reinforcement)為一種強化成員某些行為表現的做法,又可分為正增強及負增強。 原級增強物和次級增強物 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為能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增強物,如食物、水、安全感等。 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為與原級增強物或其他已經確立的次級增強物相互聯結後,而產生增強力量的增強物,如金錢、成...
凱勒(J._Keller)ARCS動機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作一個演繹分析復加以歸納而成。因此ARCS 模式整合了我們已知的許多動機理論,動機理論的提出在於強化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使教材的設計更能符合激勵學習者的參與及互動,並提供了理論的組織與實務的應用。 ARCS模式的要素引起注意(Attention)─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教學策略─提供變化性激發求知需求擅用詢問技巧切身相關(Relevance)─滿足學生個人的需求和目標,使他產生積極學習態度。教學策略─聯結熟悉事物學習目標為主配合學生特性建立信心(Confidence)─幫助學生建立起能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
潛在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判斷就顯得相當重要,才能提供學生適宜的教室生活和學校生活。此外,善用學校組織環境、建立開放學校氣氛、強化學校全力自主、活化學校組織結構,亦有助於發揮潛在課程的功效,值得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潛在課程英文關鍵字:hidden curriculum 參考書目:註1: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p.160-161,臺北市: 高等教育。潛在課程在教育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我該汲取哪些知識?","授課者之授課內容我了解了多少?"卻不曾關注到"我從這些知識當中獲得什麼?對我的態度,我的價值觀...
批判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態霸權的宰制,即避免「選擇性的知識與意識」。因此,檢視教科書中所傳達的知識是代表誰的知識。(3) 強化主體性,安排自主性、理性、反思的材料。(三) 教育方法1、 教學方法:批判理論學者認為教學是主體解放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扮演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角色,成為促進社會變遷的觸媒。教師要讓教育活動成為一種溝通的行動,要培養學生開放的心靈和民主的素養。2、 訓育輔導:(1) 強調自我反省、尊重、主動學習。(2) 提升「他律」,邁向「自律」(理性)。(3) 顧及經驗與心靈。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批判理論英文關鍵字:Critical...
回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饋(feedback)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言,反應之後的回饋將產生後效強化作用。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言,回饋有助於訊息處理。從學習動機的觀點言,回饋可視之為學習動機形成的外在原因。在教學歷程中,教師可運用下述兩種方法,使學生得以在回饋中加強學習。1.口頭回饋:在教學時,教師使用最多的是口頭回饋。所謂口頭回饋(或言語反饋)(verbal feedback),是指學生在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之後,教師對他的表現所給予口頭上的讚許或批評。教師在給予學生回饋時,宜遵守以下兩個原則:其一,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無論問題的性質如何...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座》:「從早期聲字的來源看,它們不但不是表音性的產物,而且明顯是漢字頑強堅持表意性的結構。用加聲符來強化像形文字的方法之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是因為這種做法沒有增加信息,與表意文字的性質不相適應。而其他幾類形聲增加的都是意義信息,聲符是因為加義符被動轉化而成的。所以,形聲字是以義符為綱的。當形聲字的聲義結合的格局形成後,也有一些字是由一個義符和一個音符合成的,這種形聲字也是以義符為綱的,以音符作為區別作用的。」(pp.8-9) 會意說文敘:「會意者,比類合宜,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屬於「合體組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
普墨克原則(Premack_principl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行為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增強或酬賞(reinforcement or reward)乃學習歷程中最重要因素,我們學會一個反應,及是因其立即被增強。由於增強物的設置,而使個體某種反應經強化而保留的安排,稱之為增強作用。增強作用會發生擴展現象,與增強物相關連的其他增強物,也會產生增強作用。如金錢可換食物,食物是饑餓時的增強物,金錢與食物有關,故金錢也連帶產生增強作用。此擴展現象稱之為次級增強(secondary reinforcement),食物稱之為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金錢稱之為次級增強物...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推論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行為學派在人類學習歷程中強調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增強作用的運用、行為的強化與消弱、類化、辨別、自發恢復等概念在學習上的應用,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反應,提升學習效果。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強調個體外顯行為的制約性與可控制性,忽略個體的內在動機與潛能的發揮。 關鍵字中文: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英文: behavioral school theory 參考資料1. 林進材/著。班級經營,2005年出版,頁215-216。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 學術論文 鐘素梅/著。行為學派的理論與應用,頁1
來改變行為以促進學習效果。另外,也根據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認為新行為形成之後要能夠持續,必須藉由間歇強化的方式,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時使用連續漸進式的編序教學法,編排一系列前後連貫的學習情境,以提升教學效果。因此,行為學習理論主張,學習的發生是透過訓練、指導與練習的過程所習得,而教師是具權威性的角色,被視為是管理者、監督者,以及糾正錯誤的解答者,相對的,學生的角色則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達的一切訊息,只是一個主動的聆聽者以及方向的遵循者。 參考資料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黃政傑(主編)(199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