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99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慷慨解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要來捉拿杜秀才妻子的魂魄,經老父百般懇求,並解囊拿出銀兩來賄賂,這四個人才答應放人。等妻子醒來,探問之下,所言和其父相同。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慷慨解囊」,用來指輕財仗義,毫不吝嗇地捐助錢財給人。
無人問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人詢問渡口。語本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親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比喻事物已遭冷落,無人探問。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縹錦廛文筑上.王弇州文》:「易代而後,壇坫門戶俱空,遂無人問津矣。」
神通廣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礙地論說佛法,更有著莫測高深、廣大神通的神祕智力,但既然佛陀世尊托付予我,我還是應該順承意旨,前去探問。事實上這是文殊菩薩的自謙之語,他的智慧不在維摩詰下,所以大家預期兩人間的對談將是十分精采,便紛紛請求隨行。於是文殊菩薩領了一大批人,浩浩蕩蕩地前去探病。兩人見面後也果然互鬥機鋒,展示了一場精采的論辯。「神通廣大」這句成語,或即由「廣大之神通」一語演變而出,但後來不專為佛教用語,泛用於形容人的本領、手段高明巧妙。
問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人,並於周室疆域上檢閱軍隊。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便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因九鼎為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器,楚莊王問鼎有圖謀君位之意。後用以指覬覦王位,謀取政權;或指謀取最高榮譽、地位。《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打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探問。《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打聽得齊州掃灑法場,要出重囚。」《西遊記》第四四回:「悟空,你怎麼來打聽個響聲,許久不回?」
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看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探問、探訪。如:「明天我們去看看老師。」
訪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探問、查詢、拜訪、拜候、拜謁、拜望、探訪、探望、看望、接見
問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問人的起居,是客套的常禮。《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因主人家託著選幾篇文章,要替他趕出來發刻,所以有失問候。」《紅樓夢》第四八回:「我勸你今兒頭一日進來,先出園東角門,從老太太起,各處各人,你都瞧瞧問候一聲兒。」
尋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尋找探問。《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傳.梁鴻傳》:「曾誤遺火延及它舍,鴻乃尋訪燒者,問所去失,悉以豕償之。」《紅樓夢》第九十八回:「且黛玉已歸太虛幻境,汝若有心尋訪,潛心修養,自然有時相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