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一種軍旗。以犛牛尾置於竿首,用以指揮全軍。《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以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竿首以犛牛尾為飾的軍旗,用以指揮作戰。「擁」指掌握兵權,統率軍隊。南朝梁.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擁為漢將,汗馬出長城。」唐.裴鉶《崑崙奴》:「主人擁,逼為姬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邶風》的篇名。共四章。根據〈詩序〉:「丘,責衛伯也。」首章二句為:「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用牛尾繫在旗竿頂端的儀仗。《詩經.鄘風.干》:「孑孑干,在浚之城。」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出擁干,入參衡鏡。」
2.《詩經.鄘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干〉,美好善也。」或亦指美貴婦人之詩。首章二句為:「孑孑干,在浚之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是一種由舞者手持犛牛之尾狀的舞具,邊舞邊揮動此舞具,象徵百獸率舞。《舞》在周朝,用之於辟雍祭祀禮儀;也是貴族子弟必修課程之一。明朝(1368∼1644)朱載堉認為《舞》是《大濩》別名;《大濩》之支派。
《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赤紅色的牛。古代天子與諸侯或諸侯間訂盟時常用此做祭品。《左傳.襄公十年》:「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之盟。」也作「騂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時春官宗伯之屬。主要負責教授舞蹈、散樂,舞四夷樂舞。其屬下舞者眾寡無數。召集四方少數民族善舞者,在祭祀賓客等儀式中表演燕樂。
《周禮.卷十七,卷二十四》。
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具。即樂舞時舞者所執的羽及牛尾。古代儒家舞者跳《文舞》時,舞者樹雉尾於竿,執而舞之。
《禮記》、《三才圖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撣拭塵埃或驅除蚊蠅的用具。如:「拂子」。漢.徐淑〈又報嘉書〉:「今奉牛尾拂一枚。」《南史.卷四五.陳顯達傳》:「麈尾蠅拂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自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緣故、理由。《詩經.邶風.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執而問其以,華子曰:『曩吾忘也。』」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