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寧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靜、平和。三國蜀.諸葛亮〈誡子〉:「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紅樓夢》第六三回:「如今四海賓服,八方寧靜。」
劉禹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實極為不滿,曾參與了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豁達的胸襟,身處逆境,心憂天下。 初章永貞元年,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一度奉詔還京後,他又因賦詩《遊玄都觀》觸怒當朝靠阿諛逢迎上來的權貴而被貶為連州刺史,後歷夔州、和州刺史。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世事的變遷和宦海的沉浮。在被貶至安徽省和州時,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縣是個見利而為的小人,目光勢...
斷章取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斷章取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春秋齊國的慶舍極為寵愛家臣盧蒲癸,甚至將女兒許配給他。但慶氏與盧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問盧蒲癸說:「男女結婚應該分辨是否同姓,你怎麼會完全不迴避同宗的女子呢?」他則回答:「同宗的人既不迴避我,我何必要迴避他呢?這就像賦詩明志時,可以斷章取義,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還知道甚麼同宗呢?」盧蒲癸所謂的「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時代的人,在外交場合或日常生活中,常會截取既有詩篇中一部分的句義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晉、魯等國攻打秦國,軍隊至涇水,大家為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
中國科技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促成本校改制成功為「中國技術學院」。八十九學年度,獲教育部核准本校改制為技術學院,首任校長,由曾任「明志」、「崑山」等科技大學校長多年之周文賢博士蒞校服務。改制為技術學院之初,設置建築工程、土木工程、財政稅務及會計等二年制技術系,亦奉教育部核定,准予於新竹湖口成立第二校區。其中商業類系科之二技及二專分別於台北及新竹二校區上課,開啟雙校區運作特色之里程碑。九十學年度,將二年制技術系再增設國際貿易、企業管理、資訊管理、財務金融等系於新竹校區上課;四年制技術學系則增加國際貿易、企業管理、財政稅務、建築工程、土木工程、資訊管理、...
不知所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
門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貼在門上的對聯。[例]迎面看到一副「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門聯,正見主人胸懷。 △門對、門帖
莫知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
沉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著剛毅。《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六上.滇遊日記四》:「(嚴似祖)為人沉毅有骨,澹泊明志,與其姪讀書於此。」
莫適所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
李漁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905~1972)原名明志,以字行,晚號墨堂,湖南湘潭人,日本明治大學畢業,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教授。精詩書,擅畫梅。著有《花延年室詩》、《魚千里齋隨筆》、《風簾客話》、《墨辯新注》、《三臺詩傳》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