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72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梳理。如:「櫛髮」。《莊子.庚桑楚》:「簡髮而櫛,數米而炊。」宋.陸游〈時雨〉詩:「衰髮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舒張、打開。如:「舒展」。《莊子.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宋.蘇軾〈題淨因壁〉詩:「蕉心不展待時雨,葵葉為誰傾夕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澆水。如:「灌溉」。《莊子.逍遙遊》:「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栽種。宋.陸游〈時雨〉詩:「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雨或指及時雨。如:「甘霈」、「霈霖」。唐.韓愈、孟郊〈秋雨聯句〉:「禽情初嘯儔,礎色微收霈。」
靄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聚集的樣子。晉.陶淵明〈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西遊記》第三四回:「博山爐裡,靄靄香煙。」
兵不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沒有人不歡喜的。故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所以近處的人愛他們的善行,遠處的人仰慕他們的德義,兵不血刃,即已降服敵人了。」後來「兵不血刃」被用來指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了敵人;或用來比喻輕易得勝。
滂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雨勢盛大的樣子。《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唐.白居易〈蝦蟇〉詩:「六月七月交,時雨正滂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用來聚攏或散開穀物的農具。漢.王襃〈僮約〉:「屈竹作杷,削治鹿盧。」宋.蘇軾〈吳中田婦歎〉:「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
雨過天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過雨後天空放晴。亦用以比喻經過黑暗或動亂之後轉為光明平靜。《三俠五義》第七八回:「此時雨過天晴,月明如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