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18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輔佐。《國語.晉語九》:「曾孫蒯聵以諄趙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靈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對別人女兒的敬稱。通「嬡」。如:「令愛」。唐.裴同亮〈唐故清和郡夫人張氏墓誌銘序〉:「夫人張氏,府君賈秀曾孫,游擊利休之愛。」
芒刺在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載,漢朝時的霍光,從武帝時即掌有大權,朝廷上上下下對他無不存有敬畏之心。武帝曾孫宣帝剛即位時,霍光陪同乘車前往參拜祖廟。由於對於霍光的畏忌,宣帝一路上,覺得非常地不舒服、不自在,後來改由車騎將軍張安世陪侍,宣帝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原文中的「芒刺在背」就是用來比喻因畏忌而極度難過與不安。
開卷有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卷有益」原作「開卷有得」。陶潛,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一名淵明。陶淵明出自顯宦之家,書香門弟,雖然家道中落,但家中藏書豐富,家庭教育良好,養成他愛好讀書的習慣。他曾說:「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從小即喜愛閱讀,當讀到對書中文義有所領悟時,便高興得忘了進食。由此可見他以閱讀來豐富他的精神世界。後來「開卷有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在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裡記載了一則 「開卷有益」的例子: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讀書,但歷代典籍文史資料實在太多,所以他命令當時的大文學家李昉主持編輯一套集歷代圖書資料精華的百科全書。李昉等學...
海枯石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後世用以比喻短壽。 (3) 陶潛:西元356∼427,一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比,世稱靖節先生。詩名尤高,堪稱古今隱逸詩人的宗師。 (4) 遺:捨棄。 (5) 一丸五色:五種顏色藥丸。指長生不老藥。 (6) 松薪:以松木為柴火。薪,木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茅草或葦草蓋成的屋頂。《詩經.小雅.莆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漢.鄭玄.注:「茨,屋蓋也。」《文選.王襃.聖主得賢臣頌》:「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工所堆砌的高丘。《說文解字.京部》:「京,人所為絕高丘也。」《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庾,如坻如京。」漢.毛亨.傳:「京,高丘也。」《三國志.卷八.魏書.公孫瓚傳》:「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
休戚相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語.周語下》曾提到一段故事: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因為受到在位的晉厲公排擠,而避難到周王室,擔任單襄公的家臣。他當時雖然年紀輕,但卻為人忠厚,做事合於義理,即使遠走他鄉,對於晉國的一切仍然非常關心。聽到晉國有不好的消息,總是跟著感到悲傷;而聽到晉國有可喜的事情,心情也會跟著感到高興。單襄公看得出來孫周是個才德兼備的青年,前途光明無限,因此在病重的時候,叮嚀兒子單頃公說:「要好好善待晉國的公子,因為他雖然身處異鄉,但卻非常關心晉國的一切,不忘其本,自覺與晉國的榮辱安危互相關聯。現在的晉厲公是個昏君,將來孫周一定會回國去接任國君,繼承王位,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後來,晉國發生叛亂,厲公被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分。《詩經.小雅.信南山》:「曾孫壽考,受天之祜。」漢.蔡琰〈悲憤詩〉二首之二:「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