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0425 ms
共 2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山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下表面灰白色。果球形,黑色。
|
棕樹鳳頭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obosciger aterrimus
體長50~63公分,是所有鳳頭鸚鵡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澳洲鸚鵡裡最大的一種。雄鳥體型略大於雌鳥。頭部具有頭冠,喙和腳皆為灰色,上喙基部的蠟膜黑色,眼睛下方具紅色斑紋;身體其他部分為灰黑色。
共3亞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和其附近的小島嶼及澳洲東北部。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疏林的交界,海拔750公尺以下的低地。非繁殖期時會成小群一起覓食。繁殖期開始前,會先行配對並建立繁殖領域,雄鳥求偶時會用腳抓一根木棍,連續敲打樹幹製造響亮的鼓聲。繁殖期8月至次年2月。巢築於樹洞裡,多在雨林邊緣的開闊地,尤其是長在陡坡上的樹木。每窩僅產1個卵,雌鳥單獨孵卵。配對成鳥會連續利用同一個巢好幾年。棕樹鳳頭鸚鵡的族群因為人為的獵捕(作為籠中鳥用)和棲地遭受破壞的影響受到很大的威脅。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鸚鵡科 (Family Cacatuidae)
|
呂宋鴨(棕頸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as luzonica
體長48~58公分 。喙灰色,尖端黑色,腳為黑褐色;頭部為黃褐色,頭頂暗褐色延伸至後頸,過眼線黑色。後頸至腹部為漸深的灰褐色,背部為暗褐色,飛行時可見藍綠色翼鏡,尾下覆羽暗褐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為菲律賓的特有種,分布於菲律賓群島。
棲怇¯於各式溼地,包括山區湖泊、沼澤、小池塘、河流、小河等。常成對或成小群一起活動。巢築於植被覆蓋的地面上。
鳥綱(Class Aves)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
棕扇尾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isticola juncidis
體長10~12公分,全身大致為黃褐色,有一淡色的眉線,頭頂有細縱紋,背部為暗褐色,有黑色粗縱紋,尾羽黑褐色,張開為扇形,末端為淡灰色,腹部為黃白色,脅為淡褐色,有繁殖羽及非繁殖羽的分別,非繁殖羽頭頂黑斑較濃,尾羽較長。
共17亞種,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舊大陸,由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亞洲中南部至新幾內亞皆有分布。
出現於平原、農田或河岸附近的灌叢及草生地,叫聲為連續短促的chi-cha聲,繁殖期時似雲雀科鳥類在空邊飛邊鳴唱進行展示飛行,非繁殖期較少鳴叫。以昆蟲為主食。巢為瓶狀,開口於上方,以草莖組成。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扇尾鶯科(Family Cisticolidae)
|
棕耳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棕耳鵯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普遍棲息於蘭嶼、綠島和龜山島上靠近海岸之樹林,為當地的優勢鳥類。在臺灣本島僅偶而在東部和恆春半島出現。以漿果為主食。於4~6月繁殖,每窩產蛋4~5枚,蛋為白色,有小豆色之斑點。
|
棕櫚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棕櫚目唯一的一科。 植物體最普遍的為細瘦的喬木或粗大的灌木,有著不分枝的幹(幹平滑,有環痕或具刺或被覆宿存的葉基)及頂生大型葉的樹冠,有時幹極短或位於地下或為細長的攀緣狀,極少莖有分枝的;莖常有少量次生增厚(尤其近基部處),但不形成任何新的微管組織;維管束是閉合的,很多,星散在基本組織中,通常含有許多很硬的矽質纖維,導管普遍存在於所有的營養器官中,位於根部的導管大多有著單穿孔,而在枝條上的導管則為單穿孔或梯狀穿孔;根具菌根,無根毛。葉長綠,互生,通常聚生於莖頂,或在攀緣的種類中散生,極少根生的,通常大型,羽狀或掌狀分裂或全緣或為1-2回複葉,裂片或小葉在芽時常向內或向外摺疊,中脈或邊緣常有刺;...
|
棕綠背線天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棕綠背線天蛾(Cechenena lineosa)被歸屬於天蛾科(Sphingidae)長喙天蛾亞科(Macroglossinae)。本種前翅為黃褐色底,外緣佈有黑色鱗片,有多條褐色直條紋由頂角向後緣延伸,褐色條紋中央有一黑色條紋,前緣自基部至約2/3處有綠色斑紋,中室有一個黑點,翅基有一小塊黑斑;後翅為黑色底,前緣與外緣為黃褐色,自臀角順外緣有一塊黃褐色斑沿伸至外緣4/5處;胸部與腹部背方以綠色為主,中央有四條黃褐色線,在中胸合併成一條。
A Brief Introduction:
Cechenena lineosa rep...
|
棕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蓑衣。早期農村用棕毛做成的雨具,可以披穿在身上防雨。
|
棕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ptesicus serotinus (Schreber, 1774)
本屬動物頭軀幹長3.5~7.5公分,尾長3.4~6公分,前臂長2.8~5.5公分,本種尾部末端明顯凸出於股間膜外,身體略顯肥碩,體毛長,呈黑棕色,間雜黃棕色毛,耳殼橢圓形,具圓曲耳珠,吻部短碩;齒式為2/3, 1/1, 2/2, 3/3。
歐洲西部到韓國與泰國、非洲北部、地中海大部分島嶼、台灣。
在台灣通常單獨或數隻散居於低海拔之人工隧道或橋墩下,亦有聚集棲息於檳榔樹之樹葉基部,以及廢棄燕巢內的情形;夜行性,以昆蟲為食;目前僅知南投縣集集、中寮、國姓有發現記錄。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蝙蝠科(Family Vespertilionidae)
|
棕鬣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hyaena brunnea (Thunberg, 1820)
體毛深褐色,長而粗,頭灰色,頸部和肩膀黃褐色,腿下部與腳為灰色帶深褐色條紋,頸部與背部有長達30.5公分的豎起鬃毛,有肛門腺;頭軀幹長110-135.6公分,尾長18.7~26.5公分,肩高64~88公分,體重37~47.5公斤。
那米比亞、波茲瓦納、辛巴威西部與南部、莫三比克南部、南非。
主要生存在乾燥地區,如開闊灌叢、疏林、草原、半沙漠地帶,夜晚或晨昏活動,白天躲在石堆、密灌叢或地洞中,覓食時通常以時速4公里的速度前進,快跑時時速可達40~50公里,一晚可跑31~54公里,主要靠嗅覺尋找獵物,但聽覺與夜間視力佳;以大型獸類的腐肉為主食,強而有力的牙齒與頜可以咬碎牛骨,但也吃小獸類、昆蟲、蛋和果實,到水邊覓食的個體,也會吃死蟹、魚和海豹,且會有短暫將食物存放在灌叢或洞穴的行為;族群密度可達每130平方公里1隻,一地區的個體通常彼此認識,覓食時單獨活動,活動範圍約40平方公里,雌雄個體有時會集結成群,其中一雌一雄為優勢個體,其他雄獸可能進進出出不同群體,有些雌獸則終身留在群體內;...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土狼科(Family Hyaenidae)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