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皇亞歷山大四世的教育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皇亞歷山大四世的教育政策是指教皇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1254~1261年時在位)所推行的教育政策。由於亞歷山大四世推行與前任教皇相反的教育政策,並且限制大學教師罷課的行為,使得兩大教士團體(Mendicant Orders)道明派(Dominicans)與芳濟派(Franciscans)的托缽僧(friars)在大學中建立了地位,對於中世紀大學原先所享有的自由產生了一些威脅。
  大約從十三世紀中期起,因為托缽僧兩大教團勢力的不斷增加,使得原已不太安寧的大學校園,又引起了陣陣漣漪。當時兩大教團都鼓勵僧侶進入大學中研修神學,但按當時大學規定,要進入神學院的學...
高爾斯基,亞歷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俄國舞者、編舞家及芭蕾教師。1871年生於聖彼得堡,1924年卒於莫斯科。1880年進入聖彼得堡帝國芭蕾學校(Imperial Ballet School)學舞,1889年畢業後加入馬林斯基劇院舞團(Maryinsky Theatre),1895年被升任為獨舞者,1896年開始擔任葛特(P. Gerdt)之助理。高氏將其友人史代帕諾夫(V. Stepanoff, 1866-1896)發明之舞譜引入帝國芭蕾舞校的教材中;1898年被派至莫斯科在波修瓦芭蕾舞團(Bolshoi),演出《睡美人》(Sleeping Beauty)時,即根據聖彼得堡演出所用之舞譜表演。1899年為聖彼得堡學校編作...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歷山大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俄國古代的一支宮廷社交舞,其舞名來源是為了紀念沙皇亞歷山大;此舞充分表現俄國古典舞蹈之美,舞步莊重而優雅,有的民俗舞蹈家以它為二步華爾滋(Two-step Waltz)的代表舞碼之一。音樂為3/4拍,隊形為男內女外之雙重圓,舞伴相對,雙手側伸互牽,與肩同高。
《Dance a While》.
丹妮洛娃,亞歷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俄裔美籍芭蕾伶娜及舞蹈教師。生於Peterhof,卒於紐約。曾進聖彼得堡帝國芭蕾學校(Imperial and State Ballet School)習舞,畢業後入國家歌劇與芭蕾舞劇院舞團(GATOB;State Academic Theater for Opera and Ballet),不久即擔任獨舞者。1924年成為蘇維埃國家舞者舞團(Soviet State Dancers)之成員,與巴蘭欽(Balanchine, 1904-1983)共事赴西歐表演。爾後受邀加入狄亞格烈夫(Diaghilev, 1872-1929)所創之舞團,於1927年成為芭蕾伶娜。1938年至1952年擔...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斯朋迪亞,亞歷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亞美尼亞(Armenia)作曲家、指揮家。生於克里米亞半島(Crimea)的卡柯夫卡(Kakhovka),卒於伊略凡(Erevan)。莫斯科大學畢業,1896-1900年間到聖彼得堡隨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學作曲,後回故鄉推展當地的音樂教育,並在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其他城市任客座指揮。1916年認識詩人吐馬尼安(H. T´umanyan),用他的詩《譚卡拔之擄掠》(The Capture of T´mkabert)寫成歌劇《阿爾瑪斯特》(Almast)。他的音樂風格受到俄國國民樂派的影響,保有極豊富的民族色彩,與舞蹈有關的作品:《金...
沙卡洛夫,亞歷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俄國舞蹈家。生於俄國,逝於義大利Sienna。從小就對藝術充滿興趣,他常常配合著音樂的節奏自然起舞。十七歲時父親特地送他前往巴黎學習法律,在一次表演會中看到女演員貝爾納特(Sarah Berhnardt)的演出,頓時被她豐富的肢體語言所吸引,從此決定投身於舞蹈藝術。二十二歲時,開始勤練體操與特技,增強體能上的表現技巧。1910年,他在當時專門上演現代舞的巴黎 「Odéon劇院」舉行個人發表會,獲得好評。之後,他到慕尼黑演出,並參與由康汀斯基(W. Kandinsky)和馬克(F. Marc)領導的「藍騎士」(Der Blue Reiter)藝術集團及前衛藝術的劇場實驗。1913年,他與德...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
歷山大大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其頓國王。(西元前356~前323)出生於馬其頓首都培拉,十三歲拜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為師。西元前三三六年登王位,曾征服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波斯及印度等,建立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三十二歲時死於瘧疾,史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過。如:「經歷」、「歷練」、「歷險」、「歷盡千辛萬苦」。
過往的。如:「歷年」、「歷代」、「歷次」、「歷史」。
過去的經驗。如:「履歷」、「資歷」、「學歷」。
歷歷:明白清楚的樣子。如:「歷歷如昨」、「歷歷在目」、「往事歷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陸地高起的部分。如:「高山」、「青山」、「山峰」、「山丘」、「山岳」、「山脈」。
棒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數為十一人。 2.棒球之父棒球的歷史上,舉世公認最大的功臣首推美國的‘棒球之父’亨利‧賈特威克和亞歷山大‧卡特萊特(AlexanderCartwright)兩人,他們將棒球的規則整理的很完備,包括壘距九十呎、九個人防守(含六個內野手及三個外野手)、三好球算一出局、三出局算一球局、不死三振、打擊順序在比賽中不能改變,但無規定比賽九局,只要先得二十一分就算勝利(此稱為Aces),並且也使得棒球的得分記錄從此有所依據。(後來就因為可能會打很久,就改成以九局來算一場比賽。)3.美國職棒之父從西元一八五○年起,棒球逐漸正規化,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