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12.5211 ms
共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沙彌和沙彌尼所受的十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聽視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沙彌十戒法并威儀〉:「汝今已受沙彌十戒竟,當盡形壽頂戴奉持。」
|
法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康居國人,至祖父始遷居長安,故以康為姓。為華嚴宗三祖。十七歲入太白山學佛,後從智儼聽講《華嚴經》,深受智儼讚賞,二十八歲出家為沙彌。上元元年,奉詔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後詔京師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賜號賢首。從此以後經常參加翻譯、講經、著述。先後和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等共譯事,特別對《華嚴經》的翻譯貢獻最大;亦於《華嚴經》研究最深,前後講說《華嚴經》三十餘次。將智儼所創的教相和觀行作了詳盡的發揮,成為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賢首國師」。弟子以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著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等行世。
|
法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
式叉摩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滿十八歲的沙彌尼,到滿二十歲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之前,要受六法,此時就稱為「式叉摩那」。為梵語śikṣamāṇā的音譯。《四分律》卷二七:「彼比丘尼取他依,著不語主,入村乞食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或意譯為「學法女」、「學戒女」、「正學女」。
|
小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沙彌,或出家人自稱的謙辭。宋.黃庭堅〈題默軒和遵老〉詩:「松風佳客共,茶夢小僧圓。」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小僧相國寺住持長老也。」
|
四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四種佛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妙法蓮華經》卷一:「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2)四種出家人。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十誦律》卷一一:「我教化四眾疲極,令諸比丘當教誡比丘尼。」
|
受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等。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只見新來受戒的弟子數十人,俱淨髮鮮披,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
娃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孩兒。《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只有小沙彌怪道不見了這婦人,卻是娃子家不來跟究,以此無人知道不題。」《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往後來倆個姑奶奶再都抱了娃子,那個不用幾尺粗布呢?」
|
行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寺院的小沙彌。《水滸傳》第四回:「長老見說,答道:『這個是緣事,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且請拜茶。』只見行童托出茶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齊公即叫行童到妙果寺,尋取謝小娥來。」
|
尼童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紀輕輕的沙彌尼。宋.陶穀《清異錄.卷三.裝飾.淺文殊》:「范陽鳳池院尼童子,年未二十,穠豔明俊,頗通賓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