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政教分離與政教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是一種權力分配的過程,而政治與宗教間的關係是統一或互不相干,其國家律法之建立是依據宗教教義或民意等,對國家的制度及其施行有相當大的影響。註1 政教分離政教分離(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係指政治與法律上之概念,當一國宗教與其國家、政府統治權力上彼此間有所分割即屬之,而此概念最早確立於美國憲法中,其內容強調「國會不可立法確立國教或禁止個人宗教信仰上之自由」,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明文規定:「國會不得制訂關於創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意即國家不可以其權力助長、壓迫各式...
天高皇帝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稱中央政府的治權無力管轄的狀態。比喻沒有王法,或無人管束。如:「離家賃居在外以後,天高皇帝遠,自由極了。」《醒世姻緣傳》第一二回:「因臨清是碼頭所在,有那班油光水滑的光棍,真是天高皇帝遠,曉得怕些甚麼?」
義務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聯繫。他雖沒有拋棄對上帝的信仰,可是卻主張,個人應該以天賦的邏輯運用能力和道德直觀,取代對宗教或政治權威的順從。在社會哲學方面,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為自由主義的個體論鋪好了路。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義務倫理學英文關鍵字:deontology ethics 參考資料歐陽教著。教育哲學,1999年初版,頁109-110,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威權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威權政府被視為有限的多元政治體制,政府接受某些特定的或組織參與政治活動和權力取得,但這些社會團體的政治權力通常並非真正由人民的自由意志所參與或授權,而是由統治者刻意扶植創造的「假」社會團體。這種社會團體模式普遍存在於台灣戒嚴時期,當時雖然存在著反對黨,但這些反對黨僅是作為政府刻意營造政體民主的工具,而並不具有實質政治影響力,不過,威權政府只限制在政治方面的活動,對於非政治性的生活活動干預程度較低。(註1) 特色和區別威權主義興盛於1960~1980冷戰年代的東亞以及東南亞,當時的政治菁英主張,由威權政府領導國家經濟會比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個正式的國際教育組織,1925年成立,1969年併入UNESCO成為一個附設機構,但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主要負責召開國際教育會議,討論世界教育趨勢及專門議題,成為各國教育部門提供互動機會,也提出引導世界教育發展的具體與實踐之主題。2.國際教育計畫研究所(IIEP)國際教育計畫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IIEP)成立於1963年,位於法國巴黎。主要任務是加強UNESCO成員國規劃及管理其教育系統之能力,其活動包含培訓、研究、技術支持、網絡發...
制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政府治權分屬幾個不同的機構,各機構權力的行使,都受到其他機構的制約,以免濫權。[例]實行五權分立的目的,就是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等五項治權能相互制衡。
司法審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法審查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係指在面對違背憲法精神宣告之國會立法或行政法規命令等情形之時,則法院可使其無效之權力,實為一法院擁有之政治權力。現代憲政國家之司法審查制度實際上最早起源於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當前採行司法審查制度的國家眾多,其包含奧地利(Republik Österreich)、加拿大(Canada)、丹麥(Kongeriget Danmark)、愛爾蘭(Republic of Ireland)、挪威(Kongeriket Norge)、德國(Bun...
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連發十一道諭旨,分別對各級文武官員逐一訓飭、申誡,提出從政要求。同時,雍正更結合了其獨裁專制的政治權力,建立了清朝史上首創的「儲位密建法」與「密摺制度」,並採取各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在雍正在位期間(1723-1735年),清代帝王集權中央的態勢達到顛峰,已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十三年中,雍正每天御殿聽政,批覽奏摺(或來自各地的秘密報告──硃批密摺),「從朝至夕,殫竭心力,尚恐經理未周。」如此勤於政務,真為歷代帝王所罕見。雖然雍正曾說:「自古帝王,未有如我聖祖皇考之勤政者。」康熙的勤政雖是事實,但雍正卻比乃父更勤。因...
法治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治國法治國的基本主張主要再要求國家統治權的行使,必須受到憲法及法律之約束。憲法及法律的作為國家權力的運作劃出法的界線,使其無法恣意而為,而能致力追求正義,進而形塑公平正義的社會。(註1)從歷史的脈絡來看,法治國原則的概念在發展上主要有兩個演變、轉折:一是由過往的「自由法治國」變為今日的「社會法治國」;另一則是由過去「形式法治國」轉為現在的「實質法治國」。自由法治國到社會法治國從自由法治國道社會法治國的演變與歐洲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在自由法治國時期,當時國家主張無為而治,即所謂「夜警國家」,國家的首要工作即是維持社會...
臺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臺灣地區。包括臺灣本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及我國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