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首異處,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婦孺被捉去當俘虜,路上時常可見;鬼神沒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離流落四方。韓、魏沒有滅亡,是秦國的一大憂患!現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勢必經過韓、魏國境,您不擔心他們會叛變嗎?」後來「民不聊生」這個成語,就從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芒刺在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驂乘。」 〔注解〕 (1) 宣帝:劉詢(西元前91∼前49),漢武帝的曾孫,繼漢昭帝後即位。因幼年流落民間,深知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故親政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邢鼘匈奴臣服,威震西域。 (2) 謁見:通名刺進見。後泛指進見尊長或參拜宗廟。謁,音|ㄝˋ。 (3) 光:霍光(?∼西元前68),字子孟,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人。武帝時,為奉常都尉,甚見親信。昭帝時,為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秉政二十年,未嘗有過。卒諡宣成。 (4) 驂乘:音ㄘㄢ ㄕㄥˋ,古代乘車陪坐在右邊的人。 (5) 憚:音ㄉㄢˋ,害怕、畏懼。 (6) 芒刺:草木莖葉、果殼上極為細小的刺,黏刺在皮膚上很難拂去,令...
同是天涯淪落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都是流落在外或有著相同際遇的人。如:「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聊天時特別有共鳴。」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陷入、流落。如:「淪陷」、「淪落」。《淮南子.精神》:「淪於不測,入於無閒,以不同形相嬗也。」《文選.江淹.雜體詩.左記室》:「韓公淪賣藥,梅生隱市門。」
死有餘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惟是我所竊自悼者,實命不猶,流落下賤,使不潔之名,上累至尊,此則死有餘辜耳。」
自顧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 02.明.朱國禛《湧幢小品.卷一○.己丑館選》:「子孫不肖,方且流落,自救不暇。」 參考詞語︰自保不暇注音︰ㄗˋ ㄅㄠˇ ㄅㄨˋ ㄒ|ㄚˊ漢語拼音︰zì bǎo bù xiá釋義︰猶「自顧不暇」。見「自顧不暇」條。 01.《資治通鑑.卷一一五.晉紀三七.安帝義熙五年》:「羌見伐齊,殆將內懼,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參考詞語︰自固不暇注音︰ㄗˋ ㄍㄨˋ ㄅㄨˋ ㄒ|ㄚˊ漢語拼音︰zì gù bù xiá釋義︰猶「自顧不暇」。見「自顧不暇」條。 01.宋.蘇軾〈私試策問〉七首之三:「今也天下為一,獨以關中之地,西備羌戎,三方無敵國之憂,而又內引百郡以為助,...
一貧如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貧如洗」原作「一貧似水」。如果一個人的身上像被水洗過一樣,什麼都沒有,自然是非常貧窮。在所引典源宋.王鎡〈山居〉詩中,詩人便形容自己在山中隱居的生活「雖是一貧清似水」,物質生活很匱乏,但肯定沒有官府派的徭役纏身,所以他十分滿意這樣的生活。後來又有用「一貧如洗」形容人的身上就像被水清洗過一樣,什麼都不剩下,也是引申做非常貧窮的意思。如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紅樓夢》第四七回:「你知道我一貧如洗,家裡是沒的積聚的,縱有幾個錢來,隨手就光的,不如趁空兒留下這一分,省得到了跟前扎煞手。」都是這種用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人死後所在的地方。如:「黃泉」、「九泉」。《文選.王粲.七哀詩二首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唐.白居易〈夜遇微之於峽中〉詩:「往事渺茫都似夢,舊遊流落半歸泉。」
解衣推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倘不遇了繼之,怕我不流落在南京,幸得遇了他,不但解衣推食,並且那一處不受他的教導。」
訛以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由於真蹟已不可得,故當時自以定武本最為珍貴。北宋慶歷年間,此碑在民間出現,歐陽修《集古錄》收有其拓本,然有數個版本,因為沒有經過深入考證,真正的定武本並未得到應有的尊崇,反被視為別本。熙寧年間,定武真本落入薛師正父子之手,為保有真本,薛氏父子大量拓印,以假亂真,流入世面的多為偽本,真本反而少見。宋室南渡後,眾人又據流於世面之偽本大量翻刻,「訛以傳訛」,終至真偽難辨,王柏以為這種現象十分可笑。後來「以訛傳訛」這句成語,就從王柏文中「訛以傳訛」演變而出,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