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47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上指:(1)死後投生。《大正藏.淨土宗部.唐.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今此往生極樂,蓮花開已,見佛聞法。」(2)投生到阿彌陀佛淨土。《大正藏.淨土宗部.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四.食肉說》:「據閻羅王告鄭隣之言,則至誠為念彼佛,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也稱為「無量壽佛」。
湛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安靜的樣子。唐.王維〈西方淨土變畫贊〉:「湛然不動,疑過於往來。」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二.服氣十事》:「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
白蓮教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主源是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蓮宗。因其教徒禁食蔥乳,不殺生不飲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為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在歷史上發動多次民變,屢次受到鎮壓。 過程亂事先在湖北山區爆發。教民們以白巾裹頭,用「天上換玉星,地府換閻王,另議孔夫子,不用《四書》、《五經》」的說法來鼓舞鬥志。叛亂的教民很快地向四川、陝西一帶蔓延。這時清朝的正規軍已經沒有什麼戰力,常常是「賊來不見官兵面,賊去官兵才出現。...
禪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宗中國佛教,自入隋唐以後,即由承受印度的佛教,而演變成為純粹中國的佛教。在這丕變的時期,各種不同的宗派,便紛紛引經據典而告成立。禪宗與淨土,隋唐時代便應運而起的。自達摩西來,主倡「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教說,禪宗即流行於北中國,其後逐漸由北至南,傳至唐代六祖慧能,體般若遣相之旨,提倡直指心性,不立文字,於是宗風大變。門下發展分立為臨濟、曹洞、法眼、溈仰、雲門五宗,禪宗至此而稱鼎盛。宋以後,佛教大小各宗相繼衰落殘破,唯禪宗非但不為所動,且普遍地深入民間,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
道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綜理眾經目錄》、《三界諸天錄》、《答法將難》、《西域志》,此上諸書皆僅一卷。另有《實相義》,《淨土論》二書,不知卷數。不過上述諸書,除《人本欲生經注撮解》一書尚存於《大藏經》之外,其餘諸書皆佚失。 思想觀點道安的思想立足點,完全是佛教式的,也就是宗教的,並非純玄學。雖然他有一套類似清談玄理的佛學理論(本無論),但與佛教清談家絕對不同。他不以逞玄談、或博取上留社會之清譽為己足。而係以其理論,作為信仰的心理基礎。 評價道安對佛教的傳布、教團內部制度的確立、譯事的提倡、佛典的整理、佛學思想的集大成等,任舉一項,都足以使他...
穢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經中稱凡夫所住的煩惱世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三:「梵天當知,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勝淨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餘所獲功德。」
極樂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經典中記載的一個西方佛國。這個佛國是阿彌陀佛依願力而形成的圓滿世界。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諸苦。」
枯樹逢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由:通「猶」。
竺道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義疏》等四部。其中僅《妙法蓮華經疏》尚存,其餘均佚。另一類為佛教哲學論文,有〈善不受報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頓悟成佛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二諦論〉等七部。 思想觀點竺道生最有影響的思想就是佛性論,和以此為依據的頓悟論。 評價道生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分為善淨法輪、方便法輪、真實法輪、無餘法輪,世稱“生公四輪”。這四種法輪,與慧觀的「二教五時」,同為後世判教的淵源,貢獻頗大。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斯思想家六》台灣商務印書館http://baike.baidu.com/view/15034.htm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