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5.20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明、清廉。《莊子.徐无鬼》:「其為人絜廉善士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聘丘園之耿絜,旅束帛之戔戔。」
三思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1>三思2>而後行。子3>聞之,曰:「再4>,斯可矣。」 〔注解〕 (1)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西元前568),春秋魯國大夫,季友之孫。宣公八年繼襄仲執政,為人儉樸清廉,相傳家中婦女都穿布衣,而沒有人穿錦帛,馬廄裡的馬都只餵食草料而不餵食粟米,至於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也都只講求實用,而沒有名貴的金石玉器。人們稱其廉潔且忠誠,卒諡文。 (2) 三思:考慮多次。此「三」未必實指。 (3) 子:即孔子(西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
兩袖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衣袖內空無一物,只有滿袖清風。比喻官吏清廉,毫無貪贓枉法之事。《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只是那賠修的官項,計須五千餘金,後任工員催逼得又緊,老爺兩袖清風,一時那裡交得上。」《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他有甚麼宦囊啊,他現在是兩袖清風。」
一介不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分一毫也不苟取。語本《孟子.萬章上》:「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後用以形容人的操守清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他窮到擺測字攤時,還是一介不取的;他做起官來,也就可想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清廉、端正。《管子.明法解》:「如此,則慤愿之人失其職,而廉潔之吏失其治。」
身無長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中記載東晉大將軍王恭的清廉儉樸。有一天王恭從會稽回來,王忱前去探望他。見他坐在一片竹席上,心想他剛從東方回來,一定有很多這種當地的特產,因此跟他要一條。王恭當下不置可否,等王忱走了以後,才將自己坐的這條竹席拿起來派人送去。沒有竹席可坐了,王恭只好坐在草墊上。王忱後來聽到這件事十分驚訝,對王恭說:「我是以為你有多的,所以才向你要。」王恭說:「您不了解我,我是作人無長物。」「長物」是指沒有多餘的物品,王恭一生清廉儉樸,即使做到大將軍仍然沒有多餘的物品可用。後世便用「身無長物」表示身邊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比喻節儉或貧困。
一針見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陶侃(西元259∼334),字士行,潯陽人,東晉名臣。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並以恩威並重的方法教導,對陶侃日後為官的清廉,有著很大的影響。典源此處是記錄陶侃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陶侃上廁所時,看見一個身穿紅衣、包著頭巾的人,說他以後會做到八州都督的官位。另外一個看相的人,也說他左手中指有一條垂直的指紋,將來地位會非常尊貴、崇高,會得到「公」的爵位。陶侃就用針刺破手指,鮮血噴灑到牆壁上,居然形成了一個「公」字。再用紙包裹手指,而「公」字竟愈發明顯。陶侃後來果真當了八州的都督。這是關於「一針見血」的一段故事。後來「一針見血」這句成語當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已和此典故無關,轉用字面義,表示一針...
樂不可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成都,安撫官吏百姓。他將公孫述所收藏的珍珠寶玉,全部登錄在簿冊裡上呈朝廷,並未將之據為己有。他為官清廉,卸任離職時,只帶著簡單的布包袱,乘坐破舊的車子離開。之後和杜茂一起在高柳這個地方打敗匈奴,官拜漁陽太守。任內將漁陽這個地方治理得很好,百姓都願意聽從他的指揮。開墾稻田八千餘頃,教導百姓耕種的技術,使得百姓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於是民間就流傳起這麼一首童謠:「桑樹沒有附帶小枝芽,禾麥都結兩株穗。張堪當官執政,人民生活富有都快樂極了。」後來「樂不可支」被用來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饋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贈送禮物。如:「他為官清廉,不隨便接受他人的饋贈。」
鐵面無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鐵面無私」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公正嚴明而不偏私。較早出現這個詞的文獻,可追溯到《說呼全傳》。《說呼全傳》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書中敘述呼氏家族與奸臣龐集家族的故事。龐集仗恃女兒是仁宗的寵妃,殘害呼氏一家,後來在包拯等賢臣的幫助下,呼家的冤屈終於得以申雪。文中的包拯,即是民間俗稱的包公,他個性剛直,辦案嚴正,不避權貴,是宋代有名「鐵面無私」的清官。宋朝另有一名鐵面無私的清官趙抃,他為官正直清廉,執法公正,不徇私情,人稱「鐵面御史」。後來「鐵面無私」被用來形容公正嚴明而不偏私。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