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0.66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寂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也作「涅槃」、「圓寂」。
止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個主要方法。止指一種平靜、清楚而不會受到攪亂的心靈狀態;能給心更大的洞識力,是修觀所不可或缺的。觀指對存在的一切物質或精神現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來觀察事物的本性真實差別。止使心從雜染和內在的障礙中解脫;觀使修行者入聖流並解脫成佛。〈六門教授習定論〉:「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罪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
觀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心靈深刻的觀察來品味人生。唐.李華〈衢州龍興寺故律師體公碑〉:「於人法得無我,於觀照得甚深。」
誓不兩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仇恨極深,發誓有你無我。[例]親兄弟因為一件產權糾紛,而鬧得誓不兩立。
瘂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人可以抒小我之情,而大的詩人可以抒大我之情,而大我之情就是一種歷史思維。甚至到更高的時候,他可以抒無我之情,這就上升到宗教和玄學的層次。詩是以有限來象徵無限,雖然幾句話,卻又歷史的意義在裡面。所以詩的承載量是很大的,可以有史詩的比重。』  瘂弦新詩創作生涯雖短,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扣動人心的傳世之作。所以儘管他30多年未曾發表詩作,他在中國新詩詩壇上的地位從未動搖。他僅以一本詩集流傳於世,堪稱是台灣詩壇獨特且驚怪的現象。 作品列表   著有詩集《深淵》,改版後更名為《瘂弦詩集》。主要著作篇目查詢系統--「台灣作家作...
一心開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藏自性清淨心可以開出二門,一是生滅門,指的是生死流轉的現象,有生有滅,剎那變化,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另一則是真如門,即開出清淨法界門。 資料整理: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
三法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用以辨別是否符合佛法的三種準則。即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謂一切條件所構成的現象是剎那生滅;諸法無我,謂所有存在都沒有實體;涅槃寂靜,謂息滅煩惱就不會輪迴。《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若一切教為此三種理印所印等,名為了義,違三法印等,非了義經。」
大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私無我的人間至愛。如:「國家大愛」、「民族大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速、快速。《詩經.鄭風.遵大路》:「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無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佛教四果之一。指證悟無我,不再隨入生死輪迴的聖者境界。《出三藏記集》卷一:「舊經無著果,新經阿羅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