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來龍去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數用語。堪輿家稱山脈的起伏為「龍」,其主峰稱為「來龍」;山谷中溪流稱為「脈」,而其主流則稱為「去脈」。「來龍去脈」指從頭到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一三齣:「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種種合格,乃大富貴之地。」後比喻事情首尾始末條理清楚。清.劉熙載《藝概.詩概》:「律詩中二聯必分寬緊遠近,人皆知之,惟不省其來龍去脈,則寬緊遠近為妄施矣!」也作「來蹤去跡」。
|
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撐持、維持。《國語.越語下》:「皆知其資財之不足以支長久也。」《水滸傳》第九九回:「我這威勝萬山環列,糧草足支二年。」
|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ociology of Deviance)一書,把標籤理論做系統性的闡述,並加以發揚光大,成為眾所皆知的主張。 參考資料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雙葉。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戴維.賈里、朱莉婭.賈里著(2005)。社會學辭典(二版)(周業謙、周光淦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二版)。台北市:巨流。
|
路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道不拾遺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ㄕˊ |ˊ漢語拼音︰dào bù shí yí釋義︰即「路不拾遺」。見「路不拾遺」條。
01.《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源)
02.唐.司空圖〈解縣新城碑〉:「人皆知恥,道不拾遺;視禮法之率由,信恩威之並濟。」 參考詞語︰塗不拾遺注音︰ㄊㄨˊ ㄅㄨˋ ㄕˊ |ˊ漢語拼音︰tú bù shí yí釋義︰即「路不拾遺」。見「路不拾遺」條。
01.《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參考詞語︰路無拾遺注音︰ㄌㄨˋ ...
|
司馬昭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路人皆知。三國魏曹髦在位時,大將軍司馬昭蓄意篡奪帝位,專擅國政,自為相國,後髦封昭為晉公,加九錫,昭佯辭不受。曹髦憤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見《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野心。《宋史.卷四七一.姦臣傳一.安惇傳》:「無君之惡,同司馬昭之心;擅事之跡,過趙高指鹿為馬。」
|
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孩童。《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
|
肝腦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戰國策.燕策一》中記載了張儀為秦國破除合縱而行連橫之計,向燕王遊說道:「大王現在最親信的是趙國。但是趙國可信嗎?代王是趙王的姊夫,但是趙王為了兼併代國,於是設計邀請代王在句注要塞相見。事先暗中命令工匠製作了一枝尾柄很長的金斗,囑咐廚師趁酒酣樂,要上熱羹的時候反持金斗,擊殺代王。結果代王在宴會上慘死,腦漿濺得一地都是。代王的妻子,也就是趙王的姊姊,聽到了這個消息後也自殺了。這件事天下皆知,大王一定也不會陌生。……」後來「肝腦塗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腦塗地」演變而出,說明死狀極慘。後來用以比喻人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
曖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明朗、不清白、不光明正大。[例]他們之間的關係曖昧,是眾所皆知的事。
|
毋庸置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必懷疑。[例]他的操守眾人皆知,你無庸置疑。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