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將信將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釋義︰猶「將信將疑」。見「將信將疑」條。 01.宋.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 參考詞語︰半信半疑注音︰ㄅㄢˋ ㄒ|ㄣˋ ㄅㄢˋ |ˊ漢語拼音︰bàn xìn bàn yí釋義︰猶「將信將疑」。見「將信將疑」條。 01.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二折》:「師傅苦勸弟子回頭,弟子半信半疑。若是形山好景,惟恐不實。」 02.《紅樓夢.第一○一回》:「大了道:『奶奶大喜!這一籤巧得很。……』一面說,一面抄了個籤經交與丫頭。鳳姐也半信半疑的。」
關漢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他在運用語言上十分重視語言的個性化,或豪放,或典雅,或通俗,或嫵媚,都按照人物的性格,運用得十分切,自然。關漢卿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事業,在當時,他是戲劇界的光輝旗幟,人們把與他差不多同時期的著名作家高文秀稱為“小漢卿”,又把他稍晚一些的南方作家沈和甫稱為“蠻子漢卿”,可見他在文壇上的巨大影響,他的劇本中所塑造的各類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七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寫作劇本的楷模。戲外之作關漢卿的一生除寫了六十多本雜劇外,還寫了不少散曲,保存到現在的,有套曲十二套,小令三十五首。他的散曲不如雜劇成就高,從題材范圍來說也遠不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用來盛羹湯的器具。通「鉶」。《新唐書.卷一一.禮樂志一》:「、鈃、籩、豆在堂上,俱東側階之北。」
疑信參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將信將疑」。見「將信將疑」條。01.宋.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 
孝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祭祀或宴會上用來盛果實、肉乾等的竹編器具。《說文解字.竹部》:「籩,竹豆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先部》:「豆盛溼物,籩盛乾物,豆重而籩輕。」《周禮.天官.籩人》:「籩人掌四籩之實。」漢.鄭玄.注:「籩,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國語.周語中》:「品其百籩,修其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盛肉食的器具,亦作為禮器之用。唐.高宗〈宗廟薦享別奠詔〉:「自今以後,宗廟薦享,爵及簠豋鉶,各宜別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祭祀時,用來盛菜和羹的器皿。形如小鼎,兩耳三足,有蓋。《廣韻.平聲.青韻》:「鉶,祭器。」《禮記.禮運》:「實其簠、、籩、豆、鉶、羹。」漢.鄭玄.注:「鈃本又作鉶,盛和羹器,形如小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稻粱、黍稷的器具。《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實之陳之。」
禮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禮制社會,喪葬、朝聘、宴享、祭祀時所使用的器具。如鬲、甗、鼎、尊、、豆等。《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贊曰》:「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也稱為「彞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