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4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殘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一年將盡。《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錯過了吉日良時,殘冬月,未必有好日了。」
歲時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伏祠與祭,或曰夏祭與冬祭、伏天與月。歲時伏指逢年過節。《舊唐書.卷九九.張九齡傳》:「上又以其弟九章、九臯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皆得寧覲。」唐.白行簡《李娃傳》:「娃既備禮,歲時伏,婦道甚修,治家嚴整,極為親所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魚、肉、腸、鴨等食品的總稱。唐.杜甫〈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詩:「蟻浮仍味,鷗泛已春聲。」
2.月所釀造的酒。
化羅馬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化羅馬教育制度,是指羅馬征服希後,受希文化的影響而建立的教育制度。羅馬自西元前十四年征服希,列為一個行省以後,由於大批的希文人和學人湧入羅馬,使其整個社會廣受希文化的影響,連帶地也促成其文教發達,史稱羅馬希化時期。這時期的羅馬教育,不同於其早期的傳統教育;因其受希文教影響,而漸發展成一種有別於傳統式家庭教育的新式學校教育制度,史稱希化羅馬教育制度。
  希化羅馬時期的教育制度,可以說仿效希雅典新式教育制度而來,並無創見。這時期羅馬學校教育制度,因襲雅典新教育的學制,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三級的學校。
  1.初等教育:這時期羅馬六歲至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夏之伏日及冬之日,為秦漢時令名。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歲時伏,烹羊炮羔。」唐.白行簡《李娃傳》:「娃既備禮,歲時伏。」
2.伏祠祭,或以夏祭為伏,冬祭為。《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每上冢伏,祠黃石。」晉.潘岳〈閑居賦〉:「牧羊酤酪,以俟伏之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於月祭祀祖先、百神,起初並無固定日期,直到南北朝佛教盛行後,因月(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各寺皆舉行浴佛會,於是將月祭日與佛教的儀式混合為一,定初八為祭祀日,後才有八的名稱。也稱為「佛成道日」、「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豬肉泥加上一些澱粉或調味料攪和灌入小腸,而後風乾或煮烤而成的條形食品。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吸鴉片烟者之巧計》:「有人餽京師西城新街口鐵匠營胡同德宅節禮兩匣,其門丁啟視,均腸也,乃私竊一串,預備午觴佐酒。」
八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八日時,用雜米豆果所煮成的稀飯。起源於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佛教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後通行於民間。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八粥』。」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十二月》:「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也稱為「佛粥」、「福德粥」、「福壽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蠟梅科「蠟梅」的別稱。因常於月開花,故稱之。參見「蠟梅」條。
2.月盛開的梅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出家人受具足戒後的年數,以過一個結夏安居為一。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一四.方外玄蹤》:「晝則講說,夜則禪定,以深通佛法為長。其次依戒行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