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8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解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釋、說明。《史記.卷六○.三王世家》:「謹論次其真草詔書,編于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如今既有這十二字謎語,必有一個解說。雖然我自家不省得,天下豈少聰明的人?不問好歹,求他解說出來。」
真才實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正的才能和學識。《隋唐演義》第三六回:「非朕要自家草詔,奈這些翰林官員,沒個真才實學的能當此任。」《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你說得外國話,懂得外國文,這是真才實學。」
學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魏晉南北朝始設,為掌管典禮、撰述的官職;唐開元年間設置學士院,稱為「翰林學士」,為文學侍從,參理機務,起草詔書。
心靈福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唐、宋皆沿之。 (5) 翰林:職官名。唐宋為內庭供奉之官,方技、雜流,亦待詔翰林。職掌在內朝起草詔旨。 (6) 歐陽文忠:即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扑籜,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
王禹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謫滁州,終黜黃州。此即三黜賦所謂的「一生幾日,八年三黜」。  三十五歲時拜為左司諫,知制誥(給皇帝起草詔書)。在朝堂上勇於直言諷諫,先後被貶放商州和滁州。宋真宗鹹平元年還京,復知制誥。  宋真宗時,修太祖實錄,因為直書趙匡胤篡周而得天下,得罪了朝廷,又和宰相張齊賢、李沆不合,出知黃洲。  王禹稱沒有因為自己貶官而後悔,反而因為自己直言而欣慰,他在自己的詩中這樣寫道:  「江東多果實,橄欖稱珍奇。北人將就酒,食之先顰眉。皮核苦且澀,歷口復棄遺。良久又回味,始覺甘如貽。」  成語「回味無窮」指吃過東西以後的餘味,比喻回想某一...
空有其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虛有其表」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玄宗嘗器重蘇頲,欲倚以為相,禮遇顧問,與群臣特異。欲命相前一日,上祕密不欲令左右知,迨夜將艾,乃令草詔,訪於侍臣曰:「外廷直宿誰?」遂命秉燭召來。至則中書舍人蕭嵩。上即以頲姓名授嵩,令草制書。既成,其詞曰「國之瓌寶」。上尋讀三四,謂嵩曰:「頲,瓌之子,朕不欲斥其父名,卿為刊削之。」上仍命撤帳中屏風與嵩,嵩慚懼流汗,筆不能下者久之。上1>以嵩2>抒思移時3>,必當精密,不覺前4>席以觀,唯改曰「國之珍寶。」他無更易。嵩既退,上擲其草5>於地曰:「虛有其表耳。」 〔注解〕 (1) 上:李隆基(西元685∼762),唐代的中興君...
徒有其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虛有其表」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玄宗嘗器重蘇頲,欲倚以為相,禮遇顧問,與群臣特異。欲命相前一日,上祕密不欲令左右知,迨夜將艾,乃令草詔,訪於侍臣曰:「外廷直宿誰?」遂命秉燭召來。至則中書舍人蕭嵩。上即以頲姓名授嵩,令草制書。既成,其詞曰「國之瓌寶」。上尋讀三四,謂嵩曰:「頲,瓌之子,朕不欲斥其父名,卿為刊削之。」上仍命撤帳中屏風與嵩,嵩慚懼流汗,筆不能下者久之。上1>以嵩2>抒思移時3>,必當精密,不覺前4>席以觀,唯改曰「國之珍寶。」他無更易。嵩既退,上擲其草5>於地曰:「虛有其表耳。」 〔注解〕 (1) 上:李隆基(西元685∼762),唐代的中興君...
江郎才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江郎才盡」。見「江郎才盡」條。01.《隋唐演義》第三六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
上官婉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成為中宗的妃子,並冊封為昭容。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后、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后欲效武后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后、安樂公主,擁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46歲。開元初年,唐玄宗廣...
翰林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於唐代,為待詔之所。宋設翰林學士院,職掌在內朝起草詔旨;此外在內侍省下設翰林院。明改學士院為翰林院,掌祕書著作。清代沿之。也稱為「木天」、「禁林」。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